增强国人生态意识 感动心灵才能产生热爱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国人生态意识差的主要原因是惩处力度不够,只有重典施压,方能奏效。而以笔者看来,中西方之间的生态差距客观存在,适当采取一些他律手段是可行的。但是若把主要精力放到使用重典上,恐怕不能完全奏效。因为他律无论多重,毕竟是一种被动性的施教方式,而被动性的施教方式对人心灵的影响是有限的。
那么,增强国人的生态意识主要应该抓什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的就是认识。要让国人充分认识生态、了解生态、感受生态;要让国人知道生态为何物,由哪些方面组成,对人类的积极影响有哪些;要让国人通过认识生态,从而产生对生态的热爱,进而达到对生态的主动保护。
现在的情况是: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国民特别是身处农村的国民,对生态知识一无所知。由于人们不认识生态,所以便很难产生对生态的热爱,而没有对生态的热爱,也就很难做出保护生态的举动。
保护生态,认识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不愁不会产生热爱以至保护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发自内心的,是主动的、自觉的,所以,它所产生的能量要远比使用重典等他律手段大得多,而且长久。
中国的生态教育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晚了半个多世纪(欧美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展生态教育),这恰恰是中西方国民生态意识反差强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在加强有关法规体系建设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对广大国民的生态教育。在当今的世界,科技和经济都可以跨越式发展,而生态教育却不能跨越式发展。也就是说,生态教育永远无法跨越认识这个过程。如果缺少这个过程,生态教育将会成为空中楼阁,生态保护将会成为纸上谈兵。
保护生态,从认识入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地抓好生态教育。我们坚信,广大国民生态意识增强之日,必是我国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之时。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甘肃定西将修复生态环境作为科学发展切入点 沙尘又度玉门关 珠峰地区将建生态环境监测网 中国“锰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初步恢复 改善生态环境 十年治理水土流失48万平方公里 新疆严查危害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案件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亟须治理 加快博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专家称体育赛事正在破坏生态环境 石家庄公布去年生态环境监测结果 刘秀晨委员:北京城郊之间应建设四大“绿肺” 低碳经济: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