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村落保护要留下岁月沧桑

Eedu.org.cn 作者:周俊芳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9/14
摘要: 眼下,传统村落掀起了一股整容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美化当中,造成浪费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耽误了老村修复的时机、损害了核心价值,继而破坏了其原有的特色及韵味。

周俊芳

眼下,传统村落掀起了一股整容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美化当中,造成浪费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耽误了老村修复的时机、损害了核心价值,继而破坏了其原有的特色及韵味。

很多时候,一提开发就是推倒重来、大动干戈,不伤筋动骨,不做得现代感十足,誓不罢休。而传统村落在岁月的变迁中,必然存在多样性和多元化,也自然有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沧桑。而这些有别于自然山水的味道,恰恰是传统村落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保护和珍惜的核心价值。

山西北部的右玉,有着“塞上绿洲”的美誉,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份,其“右玉精神”更是广受夸赞,盛名远播。其境内有北魏长城8公里,明长城87公里,明代古城堡100多座,烽火墩台2000多座,被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古堡之乡”称号。

最北端杀虎口,是清朝时期的“第一税关”,当年晋商“走西口”的关键站点,历代古长城的雄关要隘。远远看去,气势不小。但开发后走近了却只见台阶下的狭窄通道十分陈旧,还被拦了起来。包了砖的长城固然高大,但丝毫不显威风,更找不到古战场的印记。

不远处的杀虎堡,更是迁出居民,盖了两排簇新的二层商铺,可惜一直空置荒废,显得冷寂阴森。好端端的古堡不让人住,非搞什么旅游开发,如此偏远的地方早已失去了贸易的价值,为何想当然地去建一个新堡?“颜值”提高了,嘴脸却歪了,肌肉也干瘪了。当年晋商千辛万苦到达此地,交易歇息打尖住店,戏台犹在,如今却遍地狼藉。略懂历史的都知道,右玉的特色是边塞文化的苍凉,是战火硝烟的激越,是绿树如茵的植被,绝不是清一色的门楼,不是面目全非的空城、鬼堡。

在右玉随处可见古堡,有的早已废弃,徒留下一堆黄土、几棵老树。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化作绿树茂密,清流淙淙;当初热闹的边贸市场,更成了庄稼地。有的古堡虽然仍在,但随着功能减弱,居民不断迁出,村子早已不复繁盛景象。萧败的堡墙,颓圮的房舍,寂寥的街巷,古堡老迈羸弱已是暮年。

令人担忧的不是没人开发,而是有人发出重振古堡雄风的“豪言”。旧了就该有旧的模样,老了就该有老的气度。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不能简单地重振,更不可任性拼“颜值”。古堡存在的价值,在历史的烟云中早已荡然无存。作为一种形式,或可适当保留一部分,保存些经典的足以代表古堡文化的东西,或者干脆保持原状,在山水清风之间,让古堡与自然和谐相融,让走近它的人,自己体会,从容感受。

行走右玉乡野,林木密布,植被翠绿,鸟鸣兔走,生机盎然。古堡的苍凉,旷野的秀美,民风的淳朴,文化的悠远,是不可复制的文化形态。加上羊肉、杂粮等美食相佐,足以留恋住游人的脚步。这些内在的资源和优势,远胜于整容般任性的“颜值”。

有人说:右玉景点零散分布,没有组成大景区,无法整合形成规模,影响了旅游规模化发展。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在个性化、定制化旅游兴起的今天,以休闲为主的“无景点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右玉若能在配套服务上做些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态,有可能在规模化的传统旅游中,开辟新的途径和模式。

创新的前提是发扬自己的长处,模仿不过是邯郸学步。需知,“颜值”的背后,真正要拼的,还是文化本色的价值。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