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追逐跨世纪的新农村之梦

Eedu.org.cn 作者:牟丰京 陶卫红 …    资讯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3
  记者 牟丰京 陶卫红 张雪峰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新华社发

  当中国向全世界宣告基本小康目标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正式开始之际,“新农村”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概念,悄然成了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词。

  由偏重物质发展,以解决农民温饱和进一步富裕为主要诉求的小康,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进步的新农村,这是我党农村工作与时俱进的新体现,也是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有权威人士考证,新农村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提法,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党就提出了这一概念。
 
 
 
只不过在那样一个基础脆弱的年代,它更多地成了几亿农民的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斗转星移,永不放弃。经过20多年的小康建设,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终于又开始了追逐跨世纪的新农村之梦。

  作为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重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什么基础和探索?有什么新举措、新部署?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什么?本报记者在京采访了一批代表、委员,力图对正在全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予以展示和分析。

  基本小康为新农村奠定基础

  画外音

  在全国两会上,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绝不是中央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20多年的小康建设基础上的,没有“基本小康”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全国如此,重庆亦然。重庆直辖以来,尤其是最近5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已为建设新农村做了一定的基础性准备。

  云阳县莲花乡千峰村,一个只有650人的小村庄。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无水、无电、无公路、无通讯的“四无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千峰村党支部书记钟世荣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里,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去年,村里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2350元,公路通了,农民家里放出了自来水,村里还有了养鸡场和种羊场,村公路两旁,一幢幢统一规划的新房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减负就是增收。”这是钟世荣最为直接的感受。这几年,中央的惠农政策一个接一个,农业税免了,孩子的学杂费免了,各种各样的扶持措施接踵而至。

  就在2005年,重庆又全免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为农民真正减轻了负担,当年重庆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11.9%。

  翻开这5年重庆农村发展的历史:6300户高山移民和所有岩洞窝棚户住进了政府资助的新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9.6平方米增加到了33平方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余万;解决了农村23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辅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67.9万人受益……

  这些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涂安祥同样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当温家宝总理参加重庆团审议时,涂安祥真诚地邀请总理到水车坝村,看看那里的变化。

  变化是持续而深远的。

  相信很多人仍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幅让全国人民隐隐心疼的照片———“大眼睛”,面临失学的安徽金寨县农村小女孩苏明娟,那一对渴盼知识的大眼睛,直接促进了“希望工程”的产生。如今,这双曾无处不在的大眼睛终于“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2006年新年伊始,重庆和全国不少省市先后宣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为教育事业奔波一辈子的刘中慧代表来自石柱,她动情地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春季开学时,许多家长仍旧带着三五百块钱来学校交费,当发现学杂费已全部免收,只需交百八十元的生活费、书本费时,家长们吃惊、激动,反复问:“真的只交这一点钱吗?以后再也不交学杂费了吗?”他们不再交纳的学杂费,将会使数不清的“苏明娟”留在课堂。

  看不起病是农民的另一种痛。如今,在巴南区、荣昌县等17个区县(自治县、市),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农民看病可以报账了,多年来看不起病,进不起医院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

  提到新农村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光国说,长期以来,我国的政策是农村支持城市,工业反哺农业,但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对农村投入少、“索取”多。而今,全国取消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系列举措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结合全面小康勾勒新农村框架

  画外音

  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一位农村问题研究专家认为,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建设是互相结合的,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小康的有效实现形式,从长远来看,即使全面小康得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仍不会停止,这是一个历史的、长远的过程。

  重庆的新农村建设也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全新思考、缜密设计。

  全国两会召开前,重庆农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

  从这个会上传来的消息振奋人心:要围绕产业发展有新格局、农民生活有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五新”目标,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开拓农村发展新路,既快又好地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

  在这个长期的“民心工程”中,我市农民近期会得到哪些实惠?有关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权威情况和数据:

  我市将不断加大投入,以现代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着力构建商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多管齐下加快农民增收,包括今年百强镇经济增长要达到17%以上的速度;新增20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解决11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3200户易地扶贫迁建任务;

  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对农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今年新建生态家园示范户5万户、全年解决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区县增加到17个,新建800个村级五保家园……

  重庆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将成为今后几年财政支出的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11日,全国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刚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提速,并着力打造一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作为新农村的平台。

  他介绍,初步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160万人左右;新建、改建4.6万公里农村公路,乡镇公路要100%实现油(硬)化;建设14个贫困县人民医院、20个县妇幼保健院、20个县中医院、632个乡镇卫生院;最低生活保障覆盖20个区县(自治县、市),并在未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19个区县(自治县、市)建立特困救助制度……

  “今年将重点打造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政府应该而且必须为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这一工作的抓手。”吴刚介绍,重庆“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在2000个村,以村委会所在地为支撑点,建设“一楼一场”,即一幢村级社会公共服务楼,一个标准篮球场。

  建设新农村要让农民得实惠

  画外音

  在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和担心: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心工程,而不是一项短期的政绩工程;要注重给农民以实惠,为长远打基础;要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功能,避免一盘散沙;要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惠农先要多予

  政策别遭截留

  对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钟世荣心里很清楚:“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过程,咱们才刚刚起步。”他着急的是,千峰村现在还有两个社不通公路,120人出行难、饮水难。

  “农民的那点收入还很脆弱。举个例子,去医院生个娃儿,就要四五千元,接近一户农民全年的收入。再加上农资涨价、孩子上高中、考大学、看病等……”钟世荣说,农民发展生产、搞特色产业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难题,亟待中央出台新的政策。

  他举例说,2004年,村里4个农民准备办一个养鸡场,资金缺口近20万元,可贷款需要抵押,否则最多能贷1000元。最后几个农民没办法,只好把城里亲戚的房产证借来办了抵押,但是有几个农民有这样的条件?

  陈光国说,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于“多予、少取、放活”,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多予”。

  他举例说,土地出让金的纯收益,是取之于民、来之于土的,理应更多地投入到“三农”,如果实现的话,仅此一项,一年全国就可以增加“三农”投入1000多亿元。

  同时,他认为,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应该更多地直补给农民,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比如国家对化肥生产企业,给予了税收、电费等多方面的优惠,但这些好处很多并没有落到农民头上,在一些地区化肥价格仍然较高。”

  这样的建议立刻引起了钟世荣的强烈共鸣。他说,农民都希望尽量增加直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截留,避免10块钱到了下面变成1块钱。

  尊重农民意愿

  莫搞政绩工程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建什么、怎么建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切不可为了给自己添光环,搞短期行为,凭长官意志、强迫命令,大拆大建、增加农民负担。”陈光国介绍说,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示范村、推进村的建设规划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有2/3以上农户签名同意后方可上报审定实施。

  他继续阐述说,建设新农村应该按照“农民自助、政府资助、社会扶助”的方式,引导农民制定规划。这其中引导而不是强迫是一个关键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搞成了短期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一定要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关系,一定要让全市农村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注重长远规划

  整合各种资源

  “新农村建设任务重,我们的财政却并不宽裕。”陈光国说,重庆有1万多个村,贫困面又大,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做好规划,整合资源。

  “农村卫生室建设有拨款,乡村公路建设有拨款,沼气池建设有补助……应该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打捆使用,集中扶持一些村、一些特色产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李晓枫也谈到了整合资源对于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李晓枫说,虽然政府这些年在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也有很多投入,但由于财力有限仍然显得不够用,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资源配置太分散的问题,更加大了这一困难,近10个部门分别从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掌握着资源,分散使用,不仅不利于改变农村科技文化现状,还会造成重复建设,分散领导和管理力量,难以形成合力。

  他还介绍了以张鲁为代表的一批新老电视人,通过民间方式筹集资金,在重庆农村兴办多所电子教育馆和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的做法。

  “这些基地以村校为基础,花六七万元配置一套电化教学设备并与远程教育接轨,不仅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教法变成直观的影像教学,还可以用于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甚至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现代教育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培训中心等等,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配套体育设施、村村通等等,就可以整合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集中财力让农民尽快受益。”李晓枫建议,农村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切实推进。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果树研究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梁国鲁认为,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需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他提出提高农民素质的五条建议:用新观念改造农民;用新技术武装农民,把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用新文化塑造农民,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创建活动,完善农村文化设施;用新组织引领农民,扶持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规范和管理;用新要求规范农民,既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又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职业教育应该在提高农民素质中扮演重要角色。”刘中慧曾担任过石柱县第一职业中学校长,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体会深刻。

  她举例说,第一职中有95%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主要进行家政服务、电子电器、计算机、服装、烹饪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同时让学生边实习边读书,一方面解决生活困难,另一方面提高就业技能;此外学校每年还要培训3000多农民,针对农民的需要进行设班培训,还组织教师到农村开展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分类指导,果树的防病治病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增强了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新农村建设,需要上下拧成一股绳,我们期盼生活更快地好起来!”钟世荣的期盼,也正是广大农民和各级党委政府正在齐心协力实现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之梦。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Tags: 农村,农业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