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地质灾害排查为家园重建保平安

Eedu.org.cn 作者:陈晨    资讯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3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润秋等科研人员意外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急启动的主任基金项目——“四川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及堵江次生灾害野外调查研究”的资助,从而解除了他们研究经费不足的后顾之忧。
“我现在正在前往广元市青川县的路上。”5月21日,当记者几经周折联系上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教授时,他的话语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疲惫。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前往“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了。
 
事实上,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所有研究人员都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灾情就是命令
 
7个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马上组织抗震救灾专家组前往灾区参与震后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以及受灾人员安置等工作。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马上响应,组织专家组迅速赶赴重灾区开展地质灾害灾情的调查和排查。实验室先后派出的7个工作组分别赴北川、青川、什邡以及绵竹等地开展灾情调查工作。
 
据黄润秋介绍,四川本身地质环境就非常脆弱,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全省不同地区所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且分布发育特征各异。
 
此次特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震烈度以及地形坡度密切相关,大范围、高烈度的地震让震区本身脆弱的地质环境雪上加霜。
 
“根据初步排查的结果保守估计,地震诱发的各种类型的山体崩塌、滑坡超过5万处,随着排查工作的深入,最终的统计数字可能会达到10万。”当被问及灾区地质灾害的总体情况时,黄润秋给出了一个令人惊心的数字:“预计此次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占整个地震灾害总损失的30%以上。”
 
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还有泥石流,特别是崩塌会严重堵塞道路,给道路通行造成危害。另外,已经松动的山体在余震过程中存在继续崩塌和滑坡的危险,这将严重威胁抢险救灾队伍在行进和抢通道路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在抢险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时排查各种地质灾害隐患,提出处理意见,为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进行道路疏通以及抢险救灾队伍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黄润秋说。
 
滑坡堵江是目前的关注重点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地震灾区的山体崩塌、滑坡极易引起堵江,从而导致堰塞湖的形成。
 
“地震已经使灾区各条河流上形成了多个堰塞湖。任何微小的天气气候形势变化都可能引爆这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旦决堰,洪水咆哮,席卷而出,其对所经之处的危害,可能不亚于地震本身。”
 
黄润秋说:“正是由于滑坡堵江的危险性,在一开始进行险情隐患紧急排查时,我们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北川、青川最早几个引起重视的滑坡堵江情况都是我们在现场进行隐患紧急排查时发现的。”
 
除了进行现场排查,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组织下,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还利用航空遥感照片和卫星图片开展震后地质灾害的应急解译工作。从5月15日下午开始,他们连续奋战十余个小时,获得了大量的解译成果,并重点指出了都汶公路沿线的滑坡堵塞情况,及距离北川县城直线距离约3公里处存在滑坡堵江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写出专报,供各级应急抢险指挥部门参考。
 
黄润秋表示,他们希望能通过对国土资源和地质灾害的研究获得相应资料,提供科学处理意见,为水利部门最终处理堰塞湖消除重大隐患提供技术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雪中送炭
 
正当黄润秋工作组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时候,意外地接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的电话。基金委的工作人员得知黄润秋正身处抗震救灾一线时,关切地询问他的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是否有什么困难,并表示愿意对他的研究工作启动应急支持。
 
黄润秋说:“接到这个电话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们前往灾区时并没有想到经费问题,基金委的支持对我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而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在接收了黄润秋的项目申请后也立即动员起来,紧急启动了科学部主任基金,决定对“四川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及堵江次生灾害野外调查研究”项目给予资助。
 
黄润秋指出,他们希望能从这一阶段工作和即将开展的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凝聚研究方向、提炼科学问题,对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产生机理和基本规律,尤其是滑坡堵江这一特殊的次生灾害进行深入研究,争取获取可供今后借鉴的科研成果。
 
下一步为重建家园提供
 
全面技术支撑
 
现在,黄润秋和他的同事除了继续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还开始为灾区的重建计划开展相关科学调查。
 
黄润秋指出,此次地震中需要得到安置的受灾群众超过500万,不可能都采取异地安置的办法,因此,本地重建家园是第一选择。新建安置点所处的区域必须是安全、稳妥、可靠的,这样才能让受灾群众住得下、稳得住。这首先就需要地质环境的保障,必须在震后恶劣的地质环境里寻找到没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重建家园。
 
“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黄润秋说:“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使灾区的山河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地质环境极为脆弱,况且有些地震造成的地质和建筑隐患,甚至可能潜伏几年之久。”
 
目前,在国土资源部门的统一调配下,黄润秋研究组已经向青川集合,将要开展的工作就是重点为青川灾后重建寻找没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
 
黄润秋强调,在灾后重建工作中,除了要重视人类居住环境的选择,尽量将居住地点选在安全的地带和地段上,适当避开活动的断层及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恶劣环境,还应该注意新城镇、乡镇的科学规划,可以考虑借鉴香港风险防范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把地质灾害作为山区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因素,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工作。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Tags: 地质灾害,排查,家园重建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