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科学抗旱:从旱灾中夺取粮食

Eedu.org.cn 作者:张玉玲    资讯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11

科技抗旱显力量

  2月7日至8日,山西省昼夜组织人工增雨作业,全省先后发射炮弹420发、火箭弹308枚,增雨飞机作业影响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增雨量约1.8亿吨,人工增雨效果明显,从根本上缓解了山西省中南部前期旱情,对即将返青的冬小麦生长十分有利,为春播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减灾研究室主任李茂松研究员介绍,我国非常重视人工影响天气的科研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相关科技项目,逐步建立了以省级飞机人工增雨,地、县级高炮、火箭等地面增雨防雹的作业体系;并在部分地区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标体系,以及作业实时指挥业务系统,促进人工增雨。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实施增雨防雹作业、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区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降水量约2100亿立方米,在这些地方基本实现了增加降雨、减少干旱损失,稳定粮食生产的目的。

  此外,通过“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等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对这次农业干旱预报的准确率,迅速测算出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这证明我国在农业干旱发生规律和防御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初步建立了基于作物生长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相结合的农业干旱预警系统。

抗旱技术有储备

  除了人工增雨技术和农业干旱预报外,为缓解长期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旱灾,国家有关部门通过组织实施863、科技支撑(攻关)、基础研究和研究开发条件建设、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等科技计划,在抗旱减灾应用技术研发、工程体系建设、预警服务体系培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实用技术和成果,为国家抗旱减灾和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科技支撑。

  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减灾科技人员研发了一批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农业减灾实用技术,储备了一批抗旱减灾的应急技术:形成了抢墒播种、提墒播种、找墒播种等抗旱播种技术;采用移动式滴灌或小管细流灌、移动管及灌溉车在作物关键生育期灌溉救命水等抗旱灌溉技术;旱灾绝收下的移苗、补种、改种等减灾种植技术;并创新研发了抗旱种衣剂、保水剂、抑制蒸腾剂等新材料、新技术。

  比如,膜侧抗逆栽培技术,能防御季节性干旱,减少因旱损失10%以上;通过适时早播避灾技术,安全渡过伏旱,保证了丘陵山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多年研究,还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善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以“精耕细作+抗旱保墒”为基础的区域现代旱作农业模式和以集、蓄、聚、保、节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北方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等3个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建立了26个试验区,并陆续在全国建立了200多个旱作农业示范县,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面积近8亿亩。

技术推广是关键

  旱灾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统计表明,1950年——2006年累计因旱灾损失粮食17561.7亿斤,占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累积损失粮食的68.4%。旱灾的防、抗、避、减必须依靠科技。目前全国受“灾”面积达一亿多亩,但是否成“害”,还要看进一步发展,还要取决于我们的抗灾行动。

  为此,李茂松研究员建议,现在关键要针对不同区域旱灾发生情况,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建立以人工增雨、抗旱保苗、抢墒播种、补充灌溉和保水剂应用为主的抗旱减灾应急技术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旱区分别设定示范区,筛选典型干旱等级模式,根据旱情发生态势进行分级评价,制定相应的抗旱行动方案,并评价减灾效果和损失。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