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气象大讲堂开讲 专家称应对气象变化该出手就出手

Eedu.org.cn 作者:刘军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24

    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刘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23日在由中国气象报社主办的“气象大讲堂”系列报告的首场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产生了明显影响,正负面影响皆存在,但负面影响会加剧。他说,超过临界值的气候变暖对中国来说主要不是“福音”,而是“灾害”。“对于气候变化,越早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经济成本越低,减缓效果越好。”他强调说。

4月23日,由中国气象报社主办的气象大讲堂在北京开课。图为丁一汇在气象大讲堂授课。中国气象报记者刘晓林 摄

    全球气候变暖如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丁一汇介绍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气候变化在近代的一个新的驱动力。观测结果表明,工业化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明显增加,目前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42万年来的最大值,而20世纪也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

    据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未来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长期、显著的影响。研究指出,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称其为温度阈值,相当于气候变化的“警戒线”。一旦超过这个“警戒线”,生态系统的平衡将受到威胁,粮食安全不能保障,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如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丁一汇表示,若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至2.5℃,约20%至30%的物种有可能会灭绝;若全球地表气温增加1℃至3℃,将造成全球降水分布失衡,极端气候灾害增多、影响加重,导致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加大,多数地区农作物产量下降。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咸潮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增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等问题。

 

    气候变暖对中国来说是“灾害”

    气候变暖对中国来说主要不是“福音”,而是“灾害”。丁一汇说,从1986年冬季开始,中国已连续经历了21个“暖冬”;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全国每年阴霾天气发生的总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1955年至2005年黄河源和黄河上游年平均流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大部分冰川融化退缩;草原面积不断减少……如不采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产量可能会减少5%至10%,未来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会加剧。

 

    丁一汇表示,对于气候变化,越早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经济成本越低,减缓效果越好。他说,若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未来几十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持续增长。对中国来说,首先要适应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应急保障系统,把由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抵御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能力较低,脆弱性偏高。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来说,一旦灾害来临,及时、有效的应急系统可保持社会稳定,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丁一汇表示,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反观中国的排放问题,要注意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二是中国人均排放较低,人均累积排放更低,而且排放总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生存排放;三是由于国际分工变化和制造业转移,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


    应对气候变化,该出手时就出手

    丁一汇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该出手时就出手。他建议,首先要坚持“发展、适应、减缓”并举的理念,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要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能效、改善和转变能源结构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先导,以改善消费结构和生产生活习惯为着力点,合理控制全社会能源消耗。采取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综合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用低碳或零能源新技术代替高碳化石能源,使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达到保护气候与环境的目标。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应扩大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等的利用规模,提高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

    还有,坚持“发展、适应、减缓”并举的理念,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要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能效、改善和转变能源结构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先导,以改善消费结构和生产生活习惯为着力点,合理控制全社会能源消耗。采取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综合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丁一汇还倡议树立牢固的保护气候与环境的科学意识,积极节约能源,改变个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国家、部门和企业、个人(公众)在不同层面、同一目标下协调一致的行动。

 

    据悉,为做好公众气象服务、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科普教育,中国气象报社依托中国气象局的资源优势,创办了“气象大讲堂”,定期邀请气象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作气象科普知识方面的报告。大讲堂立足气象,面向大众,传播防灾减灾、气候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力求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新颖化和大众化。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