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美洲成为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大来源地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5

  入侵物种天敌减少,成为环境灾难

  在自然界,生物的迁徙和移居是不可避免的,在物种迁移时,它们会融入当地同化。但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征服,如同人类的征服一样,生物入侵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例如,非洲的杀人蜂在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三次走出非洲,再移民到南美成为一种灾难,因为它们与南美的蜂群杂交后成为了杀伤力更大的杀人蜂,从而造成对人类的伤害。

  同样,一种名为阿根廷蚁的蚂蚁原本生活在阿根廷,但目前已遍布世界上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阿根廷蚁是生活在阿根廷巴拉那河流域的一种特有蚂蚁,长约3毫米,深褐色,触角较长。西班牙吉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阿根廷蚁移居国外后,其内部相互争斗的习性变成了相互合作,群居繁殖,最后形成超大型的“殖民地”群体,并把其他种族的蚂蚁赶走。正是这种移民合作的特点让它们走遍世界。

  外来物种入侵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物种移居到引进地后会由于当地天敌的减少而成为环境灾难。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26种不同的动物移居到新地方的情况,从软体动物如普通的海螺,到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如黑鼠。结果发现,在原来的土生地上,它们的平均天敌有16种,但是到了新的移居地,它们的天敌就减少到了7种。由于缺少天敌的制约,它们都成了新地方的害虫。

  已成全球四大环境问题之一

  今天,由于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日益便捷,世界上任何地区都可能遭受到生物入侵,从而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2000年2月在瑞士通过的《防止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概括了生物入侵现象: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隔离性天然屏障。在近几百年间,这些屏障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已变得无效,许多物种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并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国际社会现在把外来物种入侵和栖息地丧失、传统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共同列为当今全球四大环境问题。从中国的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对环境和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

  中国环保部开展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统计表明,全国共有45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600亿元。但另有一种统计是,我国每年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达120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46.3%已经入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另外,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就有50种。同时,根据IUCN的报告,外来入侵物种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

  研究人员发现,从外来入侵物种的来源地分析,中国55%的外来入侵物种来源于美洲,22%来源于欧洲,美洲起源的外来入侵物种占一半以上,成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最大来源地。中国50%的外来入侵植物是作为有用植物而引进的;25%的外来入侵动物是有意引进的,经自然扩散进入我国境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仅占很小的比例。

  如何治理外来物种入侵

  引入天敌——让艾菊花重归温柔

  艾菊的故乡在欧洲,开起花来金黄色的一片,煞是好看,人见人爱。艾菊不仅好看漂亮,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于是世界各地的人都爱上了它,它也就“出嫁”(移居)到了美国、南美和澳洲。作为“新嫁娘”的艾菊到美国的确风光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却成为美国人的心头大患。这倒不是艾菊不美了,不招人爱了,不能作药用了,而是它太霸道了,成为一名侵略者和有害物种,危及当地的环境和生态。

  在美国西部,艾菊不仅侵吞了大量土地,而且还毒杀了当地不少的牲畜。1976年的空中拍摄发现,艾菊覆盖了美国西部地区12000平方公里。美国人意识到,如果不控制艾菊,当地的其他植物就会没命了,想不到当初认为那么漂亮的“新嫁娘”原来是一种生态“母老虎”。

  惊恐不已的美国人赶紧请专家想办法。专家会诊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还想不想要这位“植物女神”?美国人的心理是矛盾的,尤其是西部人。要吧,怕这种“母老虎”毁坏环境,不要吧,它又有那么多的优点和可爱之处,而且当初是大家一致同意让它“嫁”到美国的。他们向专家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要求,既要留下艾菊,又要控制它对环境的破坏。

  于是,专家把艾菊的天敌红蛾(来自法国)和叶甲壳甲虫(来自意大利)一同引进到美国西部艾菊生长的地方。红蛾和叶甲壳甲虫都以艾菊的花和叶子为生,它们与艾菊是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相互制约矛盾体。有了红蛾和甲壳虫的抑制,到1988年,艾菊在美国西部地区的覆盖就减少了60%-90%,而且许多适应当地所需要的植物,如饲料草,也恢复生长了起来。因为艾菊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争夺它们的地盘和养料了。

  遗传工程——解决“兔满为患”

  面对令人头痛的兔子,澳大利亚在20世纪60年代就利用一种称为免疫避孕的生物技术进行除害,而且取得了很大效果。研究人员选择将黏液瘤病毒释放到野兔身上,这种病毒的作用原理是使动物的雌性不育。

  几十年来这种方法颇见成效,而且未对人和其他生物及环境造成危害。不过慢慢地,野兔对这种转基因病毒变得具有耐受性,野兔又逐渐多起来。如今研究人员又选择了对野兔最可能起作用的三种透明带基因中的ZPC基因,插入到黏液病毒中,让兔子感染。现在的研究发现,新的转基因病毒对兔子的避孕率达到70%以上。而且,这种转基因病毒既不可能从野生动物跨越到家养动物,也不可能从动物漂移到人。澳大利亚已经使用这种转基因的黏液瘤病毒达50年,迄今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受此启发,欧洲一些研究人员也对一种疱疹病毒进行遗传改造,改造后叫做鼠巨细胞病毒。在实验室试验中,遗传改造后的鼠巨细胞病毒对老鼠的避孕效果是长期的,而且有效率达到100%。那些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动物,如野狐、鼬等,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治理。美国的调查发现,利用这样的方法,夏威夷已经使当地鼬的数量大大减少。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