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实地探访“绿房子” 零距离看垃圾分拣

Eedu.org.cn 作者:赵琳琳    资讯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1

  小区生活垃圾二次分类平台“绿房子”正式开始运营

  本报记者实地探访设计人黄小山 详解我国垃圾分类难点

  从2012年3月开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正式实施,而广州也于今年7月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社区行动,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得如火如荼。

  9月1日,一位民间环保人士开发建立的小区生活垃圾二次分类平台——“绿房子”正式开始运营。早在8月23日,北京市昌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将“绿房子”试验小区纳帕溪谷小区纳入今年昌平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之列。 

  “绿房子”的创始人黄小山曾是一位从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律师。他住着别墅,开着林肯,很难让人将他和垃圾联系在一起。如今他彻底脱离律师行业,全心致力于“绿房子”改造。

  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黄小山的环保生活。

  一个时髦的莫西干发型,穿着红色横条纹T恤,下配一条绿色短裤,加上一双紫红色球鞋,黄小山的“造型”正像他本人说的那样,穿得像“红绿灯”。黄小山网名“驴屎蛋”,曾经是北京知名的专职律师,因为坚决反对垃圾混烧,成为垃圾分类的民间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是“绿房子”垃圾分类收集的方案设计者,还曾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本考察。

  9月2日,黄小山设计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绿房子”在北京正式开始试运行。本报记者前往探访这所聚焦了不少关注的“绿房子”,黄小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已经彻底脱离律师行业,专门致力于“绿房子”的建设维护和运营。

  分拣:

  500斤垃圾不到一小时

  “绿房子”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一处别墅区附近。灰绿的屋顶,明黄的墙身,房子的外墙上还描画着漂亮的植物和花朵,很难相信,这么一所如同童话小屋一般的“绿房子”居然会是用来处理垃圾的垃圾二次分拣平台。

  推开玻璃门跨入“绿房子”,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台金属做的干垃圾分类分拣平台。金属台上分别标注着“纸类”、“成型塑料”、“玻璃”、“金属”、“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散塑料”等。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则是黄小山自己设计的湿垃圾脱水系统,每一次运来的垃圾,都会在这里完成垃圾分类和厨余垃圾的脱水。

  上午10时54分左右,第一批垃圾运到了,共有9车。都是由附近一个别墅小区物业的清洁工们送到的。垃圾一运到,“绿房子”的5位全职工作人员立刻开始工作。卸垃圾、过秤、计数,然后开始破包、分拣,一切有条不紊。

  垃圾的分拣在一条传送带上完成,工作人员戴着手套、口罩,穿着工作服,传送带的一头紧贴着一个排风扇,垃圾破包后的臭味很快被排走,和想象中臭气熏天的垃圾处理场景截然不同。“500斤垃圾,大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四个人就能分拣完毕。”工作人员杨子对本报记者说。

  探访:

  “坚持下去就习惯了”

  “绿房子”目前有5位全职员工,还不定期会有一些大学生和志愿者到这里来参观和亲身体验。“刚开始很好奇”,22岁的杨子是河北邯郸人,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子在网上认识了“驴屎蛋”,经过交流后,原本在工厂打工的他决定到“绿房子”来工作。

  谈及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工作,杨子对本报记者说:“一个做律师的,收入那么高,来做这个,觉得很不可思议”。

  他说,“一开始很不习惯,我破第一包分拣的是卫生间的垃圾,废纸、卫生巾,什么都有。”当时,还是最原始的分拣办法,“从5点多一直分拣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很累,当时,一直琢磨着到哪里去呕吐。”

  “很多志愿者,他们刚开始也觉得很有意思,但连着干一两个星期就会觉得特别累,再坚持下去,就习惯了。而且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看到‘绿房子’的成长所以会很开心。”

  24岁的马振旭是这个团队的又一个成员,他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毕业后在会展公司工作,今年年初成为“绿房子”团队的一员,参与了“绿房子”筹集的全过程。每天,他要和大家一起分拣垃圾,还要负责一些宣传品的设计制作,微博数据更新等。

  马振旭对本报记者说,之所以会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是觉得“这件事比较有意义,来做我们自己的事情。”

  对话黄小山

  从律师到扎进“垃圾”堆

  记者:你做这件事引发了很多关注,你自己怎么看?

  黄小山:很多关注,来自于我本身是个律师,现在却开始研究处理垃圾这件事,这种身份的转变让很多人很好奇。

  这几年,很多人来找我,都是怀着这种好奇心态。觉得一个有钱的,住着几百万的别墅、开着上百万的车、天天打高尔夫球,过得挺好的一个人,突然间一头扎进垃圾堆里去了,甚至不当律师了,谁都理解不了。但是见着我了,就发现没有反差,这个哥们儿挺正常的,不但正常,而且活得很美,天天穿得跟“红绿灯”似的。

  记者:大家怎么评价你和你的“绿房子”?

  黄小山:无论是内行、外行,还是关心环保的人,对我提出的“绿房子”的理念,都认为是很务实的想法。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绿房子”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就皮带加脱水机嘛?我们也能生产。但是这个问题,谁也没有系统地去想和去做。“绿房子”之所以引起大家这么大的关注,甚至认为它可能真是一条解决中国垃圾围城问题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特殊的,或者一种过渡的,但又是一个可持续的好的办法。

  记者:你的“绿房子”墙上挂的那副字“垃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怎么讲?

  黄小山:其实,“绿房子”并不是我对环境和对垃圾问题上的一种技术革新,我甚至认为垃圾问题在中国根本不是个技术问题,甚至也不是个环保问题,它其实是个哲学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讲,如何去对待垃圾,能表明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它反映着国家的法律体制、法制精神、契约精神、国民素质、社会文化、社会教育等等,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去争论是填埋、焚烧、还是堆肥,太小儿科了。

  记者:你建的这所“绿房子”,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

  黄小山:要彻底解决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可能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绿房子”其实就是个过渡,但是非有不可的这么一套程序。

  北京市政府在市民生活条例里已经表明了这个概念,垃圾分类由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构成。四环节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断裂,垃圾分类的整体链条就全部断裂。

  因为,中国目前还做不到,所以要在每个社区做一个“绿房子”,进行强制性的二次分类。

  记者:怎么看待“绿房子”的垃圾处理效果?

  黄小山:国外的垃圾主要是干垃圾,而我们的垃圾形态是湿的、黏稠的。中国垃圾的特点,垃圾量大,含水率高,如果不去除这些水,到了填埋场含水的垃圾就会变臭,并且难以彻底焚烧,又会产生有害气体。同时,运输途中,垃圾中的水到处洒,这些都会造成二次、甚至三次污染。而“绿房子”,也是针对中国垃圾含水量大的特点,在垃圾收集端就解决垃圾脱水的实验。

  经过“绿房子”二次分拣后,会带来整个垃圾总量的下降。

  记者:下一步还准备进行哪些试点?

  黄小山:“绿房子”是在不能让市民实现50%以上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建立的一个强制性二次分拣平台。同时,把垃圾脱水,以减轻末端处理带来的环境风险,减少财政投入。

  同时,“绿房子”外面摆了四个垃圾筒,就是“绿房子”通过废品回收、干湿分类、湿垃圾脱水,会出产四个产品:填埋垃圾、焚烧垃圾、堆肥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然后,政府的运输体系跟这四个产品完全对接,中国的垃圾问题就解决了。

  这些产品中,“填埋垃圾”去填埋场,里面没有有机物所以不会发臭;“焚烧垃圾”没有水,当天就可以入炉焚烧;脱过水的厨余垃圾都是流水线上的工作者辛辛苦苦拣出来的,是最纯正的有机物,拿去堆肥能堆出最好的肥。至于有毒有害垃圾,可以按照相关处理方法处理。垃圾处理过程中,前端一定要复杂,不能把压力都放在末端。  文/本报记者 赵琳琳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