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诚,写在地震灾区天空
[内容预览]
| 2008-6-5 8:39:12图为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派出多批直升机,飞往地震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运送救灾物资,抢救受伤的灾区群众(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每一次起飞,都在把希望送给别人;每一次降落,都有生命得到拯救,而危险———却留给了自己…… 5月31日下午,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直升机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阅读全文]
-
潘岳:推进规划环评 保证灾区重建
[内容预览]
| 2008-6-5 0:44:12近日,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表示,在灾区重建的工作中,要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灾区生产力布局的基础考量,推进规划环评,让灾区重建保证生态和谐。 据了解,这次地震导致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环境灾害,同时产生了严重的水环境安全隐患。在防疫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剂、灭菌剂,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烂动物尸体等,也将威胁到河流水环境和饮用水的安全。 此外,地震还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将[阅读全文]
-
环保护部出台14项技术指南指导灾区环境应急防控
[内容预览]
| 2008-6-5 0:38:27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顾瑞珍于春生)记者4日在此间获悉,截至目前,环境保护部已先后启动、推出14项技术指南、防控预案、方案,全面指导灾区开展抗震救灾环境应急工作。 据介绍,“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环境保护部第一时间发出《关于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通知》,同时启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受灾地区各级环保部门认真开展应急监测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严防次生环境灾害,保障灾[阅读全文]
-
如何实现大灾后未见大疫 防疫有"三大法宝"
[内容预览]
| 2008-6-4 13:48:04随着地震灾区救援阶段的结束,防止疫情发生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甚至有人认为地震之后疫情的危害可能会大于地震的危害。灾后半个多月内,来自全国各地的防疫人员在灾区严阵以待,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目前,地震灾区尚未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大灾之后未见大疫是如何实现[阅读全文]
-
一个人的狂欢? 我国"限塑令"收费时代的隐忧
[内容预览]
| 2008-6-4 13:45:156月1日,“限塑令”在全国如期执行。适逢周日,乌鲁木齐各大商场、超市均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塑料袋收费时代的来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量,掀起了一股环保新风。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人们预料中布袋、无纺袋、菜篮子登堂入室的情景并没有出现。专家表示,塑料袋收费时代的“难言之隐”将会逐渐凸现。“经济禁白”[阅读全文]
-
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布 污染物排放量首现"拐点"
[内容预览]
| 2008-6-4 13:38:53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今日向媒体通报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他说,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阅读全文]
-
"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关注中国经济绿色增长
[内容预览]
| 2008-6-4 10:07:2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合作局和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态、环境与中国经济”这一主题,就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及能源资源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有学者认为,我国工业增长仍属于资源驱动型。为满足未来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能[阅读全文]
-
水利部:近八成震损水库降低水位运行
[内容预览]
| 2008-6-4 10:05:48本报北京6月3日电 (记者赵永平)记者从水利部获悉:经过20天的紧急排查和处置,岷江紫坪铺上游15座水电站险情基本排除,部分受损较轻的水电站陆续恢复发电。 据悉,“5·12”地震发生后,水利部门初步划定岷江干流的映秀湾、太平驿、福堂、姜射坝、铜钟、金龙潭、天龙湖等15座水电站为重点关注的水电站。自18日起,水利部工作组16人分成3个小组,克服各种困难,连续7天沿岷江流域对8座水电站进行了实地核[阅读全文]
-
全面排查隐患 进行应急处理
[内容预览]
| 2008-6-4 10:02:46本报讯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省境内9个县市、10条河流上形成了33座堰塞湖,最大的一处是位于北川的唐家山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绵阳市沿江城镇、村社的130多万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有58家化工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带污染源的企业,一旦溃坝,带来的环境危险将不可估量。 5月26~27日,环境保护部西南督查中心迅速组成13个督察组,紧急出动64人(次),集[阅读全文]
-
环境安全评估要成为灾后重建决策支撑
[内容预览]
| 2008-6-4 10:00:25本报6月3日讯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启动会今日在成都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指出,《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这个项目非常重要,是环保部门参与灾后重建综合决策的重要科技支撑。各级参加部门要全力以赴,派出精干队伍参加评估工作,向灾区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一份可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吴晓青首先代表环境保护部及周生贤部[阅读全文]
-
由环保部门统一发布水环境信息
[内容预览]
| 2008-6-4 9:58:32本报6月3日讯 为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推动灾民安置、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等工作顺利进行,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6月2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水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水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的重要性,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履行职能 “通知”首先肯定了四川省环保部门的工作。“通知”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抗震救灾[阅读全文]
-
余震发生原因科学家有"新说法" 可能跨半个地球
[内容预览]
| 2008-6-4 9:48:13自从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地震局每天都会向公众通报余震情况,截至6月1日12时,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9710次,最大余震为5月25日在清川发生的6.4级余震。为什么在一次大地震后会有这么多余震? 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阅读全文]
-
专家指出全球强震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时期
[内容预览]
| 2008-6-4 9:39:36本报讯(记者李大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强烈地震频频发生,特别是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7级以上的地震连年发生。2001年以来全球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6次,表明全球强震可能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这是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滕吉文对目前全球地震形势的看法。 在近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抗震救灾主题报告会上,滕吉文作了《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强[阅读全文]
-
严防次生环境污染 确保饮水安全
[内容预览]
| 2008-6-3 10:10:045月29日至6月2日,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祝光耀在重庆梁平、涪陵、潼南、南川等地察看灾情,看望慰问环保干部职工。 本报6月2日讯 5月29日至6月2日,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祝光耀在重庆梁平、涪陵、潼南、南川等地察看灾情,看望慰问环保战线干部职工。祝光耀强调,当前抗震救灾任务依然繁重,灾区各级环保部门要继续发扬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严防地震灾害造成的环境污[阅读全文]
-
大灾面前,执着前行
[内容预览]
| 2008-6-3 10:02:32他们是平凡的人,却拥有不平凡的精神。他们用对环保工作一如既往的执着,书写着“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他们没有辜负百姓的期望,必将成为中国环保的中流砥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害成为中国人记忆中永远的阴霾。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成都环保人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们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阅读全文]
-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灾后重建需充分考虑规划环评
[内容预览]
| 2008-6-3 9:31:266月1日,国家发改委宣布,由国务院30多个部门和四川省政府组成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将用3个月的时间拿出震区的重建规划。 哪些因素有可能影响灾区绘制新地图,此前曾有专家建议说,灾区的恢复重建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记者辗转多次,电话采访了正在甘肃陇南地震灾区进行调研的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潘[阅读全文]
-
全国各地多措施帮助灾区学生
[内容预览]
| 2008-6-3 9:15:55宁波关爱灾区孩子形式多样 本报宁波6月2日电(记者严红枫)日前,浙江宁波市教育系统各校采取多种形式送温暖、献爱心,争取让每个灾区孩子都能收到一份问候,得到一份礼物,感受到一份温暖。 宁波市各县(市)区积极排查了解来自灾区孩子的情况。海曙区在“六一”前一个星期就部署实施了“一样的红领巾,一样的六一节”主题教育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镇海区务实学校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有295名来自[阅读全文]
-
抗震减灾:把国外经验“拿”过来
[内容预览]
| 2008-6-3 9:11:35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当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支援抗震救灾行列的时候,有11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大学教授坐不住了。他们都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和捐款捐物之外,他们几次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从灾害学的角度讨论汶川大地震。 日前,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小技巧”能救命 5·12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专家学者都谈到了综合防灾的问题。以前,这些问题在国内也[阅读全文]
-
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内容预览]
| 2008-6-3 9:00:56本报成都6月2日电(记者朱会伦)“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正抓紧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性工作,灾后评估、建设规划、先期推进项目将全面启动。”这是记者今天下午17时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信息。 据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刘捷介绍说,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是重建规划。规划工作的基础是对灾区地质地理、灾害损失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经济集中度等多项内容的评估。四川目前正在积极配合国家汶川[阅读全文]
-
卫生部:饮用水安全是灾后防大疫的重点环节
[内容预览]
| 2008-6-2 18:18:52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周婷玉)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2日说:“饮用水安全是所有专家都一致认为灾后防大疫的重点环节。” 毛群安说,水是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水中一旦有细菌,将直接引发传染病,所以防疫中特别强调,在灾区的群众不要喝生水,一定要喝煮沸的水。灾区防疫中,不但要对灾区群众现在的饮用水进行实时监测[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