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正文

我科学家: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水平高

Eedu.org.cn 作者:刘传书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16

  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研究院、农业部、中科院等单位合作的“大豆回家”项目,在大豆基因组研究方面获研究成果:“31个大豆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今天在《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全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遗传多态性分析,为全球大豆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为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育种带来新的科学启示。

  研究人员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17株野生大豆和14株栽培大豆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利用SOAP软件v2.18比对到大豆的参考基因组上,总共发现了630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建立了高密度的分子标记图谱。同时通过SOAPdenovo软件分别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进行组装,从而鉴定出了18万多个两种大豆中获得和缺失变异(PAVs),得到了在栽培大豆中获得以及丢失的基因。此研究还发现了大豆基因组不同于其它作物植物的两个显著特点:存在较高程度的基因连锁不平衡和较高比例的单核苷酸非同义替换/同义替换比例,这提示在大豆育种方面,分子标记育种比基因图位克隆可能会拥有更多的优势。这些发现为大豆的遗传学研究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多态性标记,同时也补充了大豆的基因集,为大豆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有着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这表明人类的选择对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狭窄的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种植带来负面影响。而对野生大豆的分析表明,随着野生大豆生存环境的减少,野生大豆的有效群体大小在减少,这表明了野生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