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研究称洞庭湖区仍处于坳陷沉降期 亟需退田还湖

Eedu.org.cn 作者:孙自法 王潇    资讯来源:中新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8

  中新网北京4月27日电 (孙自法 王潇)中国学者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第四纪(距今约250万年)以来,洞庭湖地区经历了沉降→抬升→沉降的演变过程,现在仍处于坳陷沉降阶段。洞庭湖近代湖域面积急剧减小,导致洪涝灾害危险性增大及生态环境恶化,亟需退田还湖。

  最新一期《地质论评》发表了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柏道远研究员等完成的研究论文《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演化特征》。研究人员以地貌和沉积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大量的第四系钻探资料以及多种手段获取的年代信息等进行研究发现,洞庭盆地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早期拉张断陷沉降、中期整体抬升、晚期坳陷沉降的演变过程。

  早期拉张断陷沉降阶段盆地沉降幅度一般100~200米,局部可达300米,断陷活动随着盆地的逐渐扩张向东、西边缘迁移,可能受盆地区下部物质向周边迁移作用控制,盆地周缘的隆起区产生脉动式抬升;中期洞庭盆地整体抬升、暴露并遭受剥蚀,在盆地东缘和西缘产生倾向盆地的构造掀斜,局部第四纪沉积层产生褶皱变形;晚期洞庭盆地主体产生坳陷沉降(地壳表层弯曲产生的沉降)并接受沉积,不过沉降范围远小于早期,沉降幅度一般为5~20米。

  洞庭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渔基地,区内河流密集、湖泊广布,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上世纪50年代前,洞庭湖排名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近代湖域总体南移且面积急剧减小,现已位居第二,并导致洪涝灾害危险性显著增大及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专家称,洞庭湖地区灾害治理和环境恢复的科学决策,有赖于对影响洞庭湖演变关键因素的正确认识。而研究表明,近代洞庭湖的萎缩主要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有关,因此,使湖区围垸免受洪涝灾害的最终办法是退田还湖。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