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植物光能转换机制 太阳能电池可"自我修复"
为了再现这种独特的再生能力,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自组装分子,利用光子来使电子震动而松散,该系统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提供支架和不同单元之间电信号传播的通路)、合成磷脂(形成盘状结构以及提供结构性支持)以及其他分子自组装成的“反应中心”(用于操作更多的光子来释放电子)等。
在某些条件下,这些化合物可以自动组装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适合接收太阳能的结构。但是,在表面活性剂(类似于用于分解油的物质)存在的条件下,这种统一的结构分解成碳纳米管、合成磷脂和其他组成分子。通过把表面活性剂析取出来的方式,这些分子又重新获得了自动组装的条件,重新形成可以吸收太阳能的结构。这个结构修复了重构前太阳光对自身造成的损害,又可以充分而高效地进行太阳能的转换作业了。
如今,他们制造的太阳能电池中的“细胞”工作效率还只有40%,而他们认为,如果下一步进行一些结构上的调整,电池的效率要高得多。并且由于这些“细胞”不会随着时间降解——只要给它们注入一次表面活性剂使其快速分解并重构,电池用起来就基本上相当于全新的了。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