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外动态 >> 正文

美开发出生成人工染色质的技术

Eedu.org.cn 作者:常丽君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1
  本报讯(记者常丽君)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0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通过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对基因组中所有成分实现高度控制,生成均匀一致的染色质串珠结构,并开发出分析染色体结构的计算机工具,揭示染色体复杂的组装过程。新研究在用DNA链人工包装染色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也为基因组生化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20日的《科学》杂志上。  

  染色体由DNA链和相关蛋白质缠绕弯曲,高度压缩包装而成。研究小组首先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完整的DNA染色体组,经过培养提纯,然后加入相等分量经纯化的组蛋白(DNA与组蛋白的重量比例固定为1∶1)。组蛋白是DNA链缠绕成染色体的基本材料,这样包装过程就开始了。    

  经过包装后,细长的DNA基因链包围着一颗颗组蛋白形成串珠一样称为核小体的小结,均匀分布在未打结的DNA链上。核小体是一种染色质结构,进一步卷曲压缩则成为染色体。之前其他研究显示,组蛋白和DNA也能各自沿着DNA链制造一些核小体结点,但这些串珠的整体结构却和细胞内形成的染色质大不一样。

  研究小组找到了一种新方法,在实验中加入了酵母菌提取物和ATP,染色质改造酶从ATP中提取了必须的能量,沿着DNA重新配置核小体,重新构造出与细胞内染色质一样的人造染色质结构。

  领导该研究的菲利普·科博解释说,染色质改造酶会很活跃地包装核小体,排除每个基因最初所遭遇的障碍,生成了位置均匀一致的核小体珠链。如果没有酵母菌提取物和ATP,在实验开始时核小体只能随机散布。    

  最关键的是,研究小组还开发出一种计算机图形组装算法,成为从外部研究染色体成分的有力工具,这样,科学家就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超过6万多个核小体形成染色质的排列方式,从而首次在实验中实际探测到了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和它们的组成基因。

  染色质组装过程中的缺陷会导致多种疾病,包括一些癌症和慢性紊乱。更直接地研究染色质属性和其组装形状,有助于理解疾病形成并找到相应疗法。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