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 中国青年在行动
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王晨报道永久冻土在融化,失去根基的房子醉酒般瘫软在地;沙尘暴遮蔽天空,移动的沙丘猛兽般逼近村庄;海平面上涨,地表温度悄然增高……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日益明显。
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当天,中国的年轻人吹响了集结号,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特区同步联合开展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日”的活动,活动主题为——我们的未来……(OurFuture…),用这样明确困难和责任的主题发出中国青年对减缓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这些问题的声音,表达出对中国政府相关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支持。在北京站,记者在钟鼓楼广场感受到了参与者们内心满腔的激情和满载的责任。
亲历一股潮流——知能量
“嗬!这天儿!一早一晚倍儿凉,一到中午忒闷。”钟楼附近的三轮黄包车夫老王一边从眯起的眼缝里看太阳,一边甩袖子擦额上渗出的汗。他眼前的钟楼广场空地上,集结了100多名身穿绿色体恤、颈围草色方巾、脚踏各式自行车的中外青年,这当中有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有在北京各个行业工作的外籍年轻人,他们将以“骑行”的方式,呼吁市民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工作人员周灯林忧虑地对记者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超过350ppm(百万分之三百五)的安全上限了,现在逐渐是向390ppm逼近,如果我们还不树立起责任感,那是很可怕的事。”
周灯林介绍说,他们曾在2007年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青年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近两年来,伴随着气候中一次次非常态迹象,经过政府努力和媒体宣传,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已经越来越强,大家都明白了:这事跟我有关系!
当环境危机的泥沼越来越深,当气候系统的脾气越变越坏;也许就要求我们的态度要越发地有耐性,要求我们的肩膀要更加承重。
付诸一份行动——出力量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到底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拿北京来说,目前每天的新增汽车约1500辆,当大家在为交通堵塞而挠头的时候,是否想过尾气排放所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更让人蹙眉和揪心。
“中国必须维护"自行车王国"的称号,不能被人家抢了!”参与此次活动的美籍华人老周情绪亢奋地和记者说,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以步代车,以自行车代小轿车。他非常希望看到中国的“自行车时代”街巷重返。
在场的大学生们说,付诸行动就是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水电、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不产生电子垃圾污染、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首先接受气候变化这个现实,然后带动自己和周围的人去改变这个现状,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的共同发起者“350.org”,与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还将在大学征集关于"OurFuture…"我们的未来的气候变化意见和建议,把它们制作成一棵愿望树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展示,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青年关切气候变化的声音,告诉世界,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坚决,成果斐然。
记者了解到,这次活动在中国各个地区的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在青海,参与者在格尔木的玉珠峰脚下开展主题为“OurFuture——不再让雪峰流泪”的活动,以此来诠释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冰川融化;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志愿者们在风力发电厂进行主题为“OurFuture——清洁能源,拯救地球”的行为艺术宣传;在阿拉善,志愿者们选择在沙漠中摆出“Solar”字样的方式,高呼“让我们留住太阳的光辉”,借此展望新能源;在海边城市大连、温州、厦门、广州、珠海、北海、海口及三亚,志愿者们以“OurFuture——不能坐视海水这样拥抱我们!”为主题,表现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未来的生存危机。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