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活动信息 >> 环保活动 >> 正文

外国生态志愿者在中国造林为西部沙漠披上绿衣

Eedu.org.cn 作者:张云龙 倪元锦 …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5

   每年春夏季节,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腾格里沙漠东缘的防沙治沙项目区里,都会出现一位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老人,每天忙着在沙区里栽树、修剪、浇水。


    这位老人名叫羽场刚,今年66岁,是来自日本金泽市的生态志愿者。他自费参与阿拉善义务植树和生态治理工作已经8年。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端,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一是戈壁沙漠,被生态学家认为是中国沙尘暴三大源头之一。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这里的年均蒸发量是年均降水量的30多倍。


    羽场刚来到阿拉善完全是一种偶然。2003年,59岁的羽场刚退休了,闲不住的他希望能够做些有意义的事。这一年他遇上了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吴向荣。从身为日本绿化世界沙漠协会会员的吴向荣那里,羽场刚了解到阿拉善的沙漠化和那里治沙项目区的情况,并决定跟随吴向荣来到阿拉善,参与植树治沙的志愿者工作。


    羽场刚到来时正是阿拉善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时,阿拉善腾格里沙漠东缘防沙治沙项目区刚刚起步,满目都是流动的沙丘,鲜见绿色。项目区内的一切工作都从头开始,生活、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


    但羽场刚不在乎这些,一来就帮着工人们打井、修路、铺输水管道。一个多月下来,他被晒得脸上、身上脱了几次皮。


    据阿拉善盟生态文明建设与黄河文化经济促进会副秘书长王曰於介绍,羽场刚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要在阿拉善呆110天左右。他参与义务植树的林带,如今已经有1万多亩,成林的也有8000亩。


    作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大部分区域植被稀少,生态脆弱,沙化、荒漠化严重,拥有全国八大沙漠中的半数,沙漠化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5%。在这里投身于治沙工作的外国生态志愿者并非只有羽场刚一人。


    每年四月中旬到八月,沙漠地区气候最恶劣的时候,都有许多来自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生态志愿者、宁夏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以及中国多所大学的学生来到这里植树。


    王曰於说,这些志愿者自费来到内蒙古帮助植树,是因为他们认为沙漠化问题是全球性的,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们相信,今天的每一分努力都可能改变沙漠地区的未来。


    除了在沙区植树以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们还邀请当地的小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向他们讲解沙漠化的危害,帮助他们提高环保意识。


    已经与家人坚持治沙20多年、绿化荒漠7万多亩的内蒙古乌审旗河南乡农民殷玉珍对于治沙的困难非常清楚,因此她对于这些自愿参与绿化荒漠的志愿者十分佩服。


    2010年9月,由大学生和中学生组成的6名韩国志愿者团队找到了殷玉珍。他们来到内蒙古与殷玉珍一起种树、锄苗、浇水。


    “城市里来的这些孩子们家庭条件都不错,真没想到他们那么能吃苦。我们种树的时候都是成年人了,他们却是娃娃的时候就开始种树,比我厉害!”殷玉珍说。


    据殷玉珍的儿子白国林介绍,到目前为止,今年已有近2000人次来到沙漠深处与殷玉珍一起植树,其中既有地方政府组织的参观学习队伍,也有许多来自国内外的志愿者。


    在众多志愿者中,来自德国的托马斯和法国的弗洛伦斯让殷玉珍印象深刻。“他们特别节约用水,用洗完脸的水来洗脚,洗完脚后再拿去浇树。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通过这些细节我能感觉到他们节约用水的精神。他们知道水是沙漠里最珍贵的东西。”殷玉珍说。


    目前中国沙漠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近年来,中国的许多城市深受沙漠化危害的困扰。距西北沙漠区1000公里外的首都北京,每年都会经历长达数日的沙尘暴天气。扬起的飞沙遮天蔽日,让市民苦不堪言。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认为,生态志愿者的工作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具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同时,他提出在中国的治沙问题上,仅仅依靠志愿者的力量是不够的,环保志愿者组织还应多与政府沟通,借助政府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尽管治沙工作路漫漫其修远,但是羽场刚对此充满感情。他曾对王曰於说,他这辈子注定离不开阿拉善,因为他离不开亲手栽种的小树,离不开这里的人。只要他还能走得动,他就会一直来阿拉善种树。(参与采写:白旭 刘金辉 王莹 周亚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