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造林齐参与荒芜石山现生机
密云县古北口北甸村的一处山头,被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主任李金海称为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地下沙石遍布不说,还处于火山岩地带上,每挖一个树坑都要耗费一个工人大半天的时间。树种上后,还需要从1公里外的河滩输水,以填补山地水源的短缺。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荒山造林工程建设,本市浅近山区的造林任务基本完成,到2008年全市还有40万亩宜林荒山,但多数的立地条件困难的中高远山,实施难度大。根据《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0—2010年)》,今年全市共安排荒山人工造林10.3万亩任务,也全部为困难地造林。
治沙十年成效显著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本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涉及昌平、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和房山等山区县,面积约107万公顷,涉及人口220万。工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林草植被,防沙治沙,涵养水源,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打好基础。工程实施10年来,成效显著。截止到2008年,累计完成营造林442.5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7万亩、人工造林73.27万亩、飞播造林30.58万亩、封山育林233.73万亩、爆破造林18万亩,建设种苗基地24处。
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山区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对于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奥运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08年,山区林木绿化率达到70.49%,比工程启动初期提高10.6%。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高,据测算,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亿吨,年固定二氧化碳量约为972万吨,年释放氧气量约为710万吨,生态服务价值达5188亿元。
农民参与治沙增收
根据统计,全市今年将组织施工队伍229支,经常性施工人员可达1.3万余人,临时性雇工约1.5万人。为增加当地农民对绿化的参与感,珍惜爱护生态环境,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主要使用了当地农村劳动力,既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据了解,2009年全市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当地农民为1.3万人,可带动苗木生产、运输等相关行业就业增收。预计2009年通过工程建设带动就业增收总人数将超过2万人,约占全市山区剩余劳动力的10%。预计全部工程完成后,可以为当地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超过1.2亿元。
一名密云县古北口的农民说,他负责把树苗从山脚背到山顶,一趟大约需要半个小时,一天要送十五六趟,报酬是60元。虽然辛苦,但能看见家乡从“鸟都不落脚”的光秃秃荒山,变成满眼绿色的山林,村民们都争着报名参加。
生态发展旅游致富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为本市山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工程建设带来的良好生态资源,山区的特色果品、民俗旅游及观光采摘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山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各区县、乡镇结合地区文化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目前共建设了5个乡村旅游示范沟、13条乡村旅游沟带,民俗旅游村达344个,旅游户2万人,从事旅游服务人员6万余人,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日益拓展。如密云县通过打造旅游强县和树立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旅游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其中,民俗旅游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民俗村已发展到35个,从事旅游的民俗户增长到1511户,民俗旅游从业人员1.5万,年接待游客290.4万人次,创综合收入1.4亿多元。民俗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思路,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成为顺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需,振兴地方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帮助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本市工程区三大生态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7.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4283元提高到2007年8237元,年均增长12%。生态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刘菲菲/文 本报通讯员 何建勇/摄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