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人人共享的生态福祉
增进人人共享的生态福祉,通俗地说,就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人们或许记得,今年初,南昌出现了蔚蓝的天空,“江西蓝”三个字立即在网络上成为热词;6月中旬,北京雨后天空清澈,“北京蓝”在微信朋友圈上很快被刷屏。人们一见蓝天就如此惊喜,究其原因,是因为今天的蓝天已经有点稀缺了。
不唯蓝天。眼下,人们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无害的土壤等这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关切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些涉及环境的事件,往往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生态环境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一头连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它既关乎个人的生活,也关乎国家的良治。
增进人人共享的生态福祉,首当牢固树立绿色的民生观。让人们的腰包鼓起来,是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民生;让每个人——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在优美的环境下生活,同样是民生。它既与我党九十多年来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目标追求一脉相承,也是人民群众向往更高更好生活质量的具体体现,更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谈福祉不能离开发展。尽管近两年来,我省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国和中部地区前列,但我省经济欠发达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城市还有棚户区,农村还有两百多万贫困人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竭泽而渔;而离开经济抓环境保护,则是缘木求鱼。绿色生态是我省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扬己之长,推进绿色崛起,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们才能后来居上,生态福祉才会货真价实。
生态福祉人人共享,自然离不开人人积极参与。国家环保部有项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特点。没有行动,生态福祉不会自动送上门来。“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的村规民约。谁上山砍了大树,就把谁家养的猪杀了,全村人分肉吃,以示惩戒;谁家生了儿子,就要种树一棵,以表祝贺。正是类似这样的约束,养成了那里的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也才有了今天又多又厚人人羡慕的生态福祉。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引领人们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如此,我们的生态福祉才能绵绵不绝。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