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明节更“清洁明净”
今年清明文明祭扫渐成新风尚。沪上公墓吹响环保“集结号”,纷纷打出“低碳”祭扫牌,倡导市民采用环保、回归自然的祭扫方式,清明节变得愈加清洁和明净。
车站,乘客有序排队;路上,车流安全通行;墓区,人们文明祭扫……昨天,上海进入了清明期间祭扫的最高峰,市民政局有关部门预计:4日、5日、6日三天,本市约有400万人出行祭扫。今年清明文明祭扫渐成新风尚。沪上公墓吹响环保“集结号”,纷纷打出“低碳”祭扫牌,倡导市民采用环保、回归自然的祭扫方式,清明节变得愈加清洁和明净。
用琴声、朗诵为清明“祈福”
上午,沪上最大国营公墓滨海古园二号门九龙壁广场上,人头攒动,琴声、歌声、舞姿交织成了今年本市清明祭扫最富活力的风景——以“清明祈福”为主题的上海清明盛典。
迄今为止,滨海古园内安葬的已故市民已达9万余人,每年清明高峰间前来扫墓的市民多达70余万。在上海迎世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把清明祭祀这一民族节日盛典赋予现代文明发展的新内涵,成了该园关注的工作重点。为此,这次推出的“清明祈福”典礼以现场演奏的钢琴名曲《春之颂》为开篇,寓意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为典礼营造了全新的开场氛围。随后,用琴声、朗诵、歌声、滚灯、舞龙、舞狮、民俗表演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艺术形式,倡导市民回归简朴、环保、自然的祭扫方式,进而引导移风易俗,文明祭祀。
除此,典礼现场还邀请了市民代表一起参与唱歌和朗诵活动。
在浓浓的清明文化中感恩思源
没有鞭炮阵阵、没有香烟袅绕,只有鼓乐低回、礼炮齐鸣……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明感恩纪念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
不同于传统的清明祭扫,当天的活动由申城千余名各界人士,集体纪念落葬于该园的先贤先烈们,他们包括国画大师吴昌硕、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著名学者曹聚仁等。
在申城不少市民看来,清明节的涵义已不仅仅是祭扫逝去的亲人,而是通过凭吊先人、瞻仰先贤,在浓浓的清明文化中感恩思源。来陵园祭扫的张先生表示,能够在清明节期间看到这么多先贤先烈的塑像,更加感受到生者应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探索与时代文明相协调祭扫方式
今年清明祭扫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众多墓园积极探索与时代文明相协调的“新型祭扫方式”。
“爸爸,你放心!我们会铭记你的教诲,孝顺母亲,做你的有出息的儿子。”“妈妈!儿子今天来看你了,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是记者在上海埋葬骨灰最多的公墓松鹤墓园开展“纸鹤传真情,青松献祖恩”活动中看到市民写下的留言。前往祭扫的市民只要在该墓园的东环路丁字路口和西大门入口处免费领取心语卡,亲笔写下对亲人的告慰之语、怀念之情,挂在青松树上,就可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昨天,海湾园向市民推出的祭扫方式更是别出心裁:供应3000份“湾豆”,让大家播种“湾豆”纪念亲友,活动所得“湾豆金”将如数捐给希望工程,用于资助50个山区孩子在暑假期间来上海看世博。同时,海湾园还特辟“百合苑”作为生态葬展示园区,实景展示树葬、水葬、花坛葬等模式,让市民更多了解生态葬的形式与理念。本报记者周其俊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