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青海 >> 正文

青海格尔木:循环经济之路越走越宽

Eedu.org.cn 作者:乔申颖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8

  从青海西宁乘火车一路向西,经过一夜颠簸,到达格尔木市时已是早上8点多钟。10年前,这座位于茫茫戈壁之中的城市,常被提起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如今,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美丽的生态旅游景观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格尔木市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有27万人。就是这27万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73.4亿元,人均3.66万元;2007年生产总值又比上年增长20.1%;2008年前9个月生产总值已完成年度计划的85.1%。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76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5.94%和16.17%。2007年9月,格尔木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成为青藏高原上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08年9月,又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在平均海拔2000多米、日照强烈、降水量小等自然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格尔木人说,这一切都得益于正确的发展思路,循环经济已成为格尔木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推动器。

  责任产生动力

  在格尔木人看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关系全局的大事。

  格尔木市的辖区由相距400多公里的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有我国资源最丰富的盐湖矿场,其中钾、钠、镁、锂的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另一部分在唐古拉山下,长江的源头沱沱河就在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牵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因此,对于格尔木人来说,保护生态环境和用好稀缺资源是必须承担的责任。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觉贯彻循环经济提倡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格尔木,“节水”是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在该市发改委、经贸委等六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中,发言几乎一直围着“水”转。为了涵养水源,格尔木从建城开始就花大力气种树。高原的自然环境下,树木难成活而且长得很慢,记者在城区看到,那些不过碗口粗细的树木,据说都是一二十年前就栽下的。除此之外,三江源退耕还草、推广节水技术等,所有能想到的节水措施在这里都可以找到。1993年建成投产的格尔木炼油厂,设计时就预留了管道,将生产生活废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灌溉。

  对于其他资源,格尔木人同样珍惜。盐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安平绥对记者说,“国家把资源交给我们,开采的时候不能弃贫采富。像钾的开采,七八年前我们就开始循环利用了,虽说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是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

  实干注入活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局意识,同时也离不开技术支撑。

  格尔木市副市长孟海对记者说,盐湖的矿产多是伴生矿,受各种条件所限,往往不能把所有矿物都开采利用起来。为此,格尔木经科学论证把暂时无法利用的伴生矿物,在适当的地方储存起来,等技术条件成熟后再行利用。很多时候,格尔木市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靠着这种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作风,最终得到了解决。

  格尔木土壤盐分含量大,采用一般节水灌溉技术往往无法保证苗木成活。为此,全市各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试验和观测,最终在东出口地区实施了500亩人工造林节水灌溉项目,年节约用水97万立方米。

  在格尔木市,随处可见怀抱创业理想从全国各地会集而来的年轻人。朴实的西宁姑娘李芙蓉说,“我们这里条件艰苦,没有那么多优势,就是人年轻、能吃苦。”踏实肯干加上积极进取,为格尔木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格尔木一年比一年变得更好。

  优化激活潜力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柴达木地区列入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的13个试点产业园区,为全市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新建成的察尔汗盐湖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3个形成闭合环的工序流程图,那是盐湖集团三期建设项目的效果图。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资源利用的链条已经超出了一家企业的范围。安平绥说,“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降低成本,就需要企业合作,在更大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这一思路,正被格尔木市实践着。近几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格尔木知名度的提高,来格尔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格尔木的昆仑玉声名远扬。格尔木市抓住这个机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开发建成了以昆仑山口、胡杨林、万丈盐桥等为主的景观点。同时,和负责奥运奖牌加工的昆玉集团联合,推出以昆仑文化为内涵的旅游纪念品;依托盐湖集团等开展盐文化工业游,挖掘和培育盐雕艺术等。通过综合利用资源提高整体效益,开辟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格尔木市委书记王西秦表示,青海省和格尔木市相关部门已经积极协调,在柴达木盆地乃至更广的区域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多年坚持的正确发展思路,相信格尔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乔申颖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