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热点西部 >> 正文

西部城市:生态立区破解老工业区转型难题

——从四川成都青白江区看西部城市工业区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工业发展并举
Eedu.org.cn 作者:贾燕妮 杜康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5
  编者按:2008年年末,全球金融危机也袭击了中国,国内经济因遭遇“寒流”增速放缓。在外围环境的剧烈冲击下,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元的巨额资金拉动内需,出台10项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乐观估计,这个刺激经济发展的重大利好,在为经济注入强大活力的同时,也将在西部地区再次掀起投资热潮。

  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西部大开发”一度使到西部投资成为一股热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许多西部城市的环保门槛相对较低,在引进投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发达地区的工业污染向西部转移的情况,而环境的持续恶化又使西部失去了许多污染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落户”的机会。

  在新一轮投资大潮中,可以预见,西部将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大舞台。在当前提出要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情况下,西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工业发展模式?怎样才能有效扩大西部地区城市的环境容量?怎样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类似一系列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而曾经发生过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的四川省成都市工业集中地青白江区实现从污染中突围、实现生态和工业并举,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答案。

  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的青白江区,曾因辖区内大大小小的钢铁、化工、建材等企业遍布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污染重灾区。2004年3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罪魁祸首就是位于区内的四川省川化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个老工业区,青白江也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曾存在工业区选址不当、环保设施不全,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能力低等老工业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是这个曾经的环境“重灾区”,这个成都市冶金、化工、建材老工业基地,这个曾经背负污染之名、备受社会关注的地区,在沱江特大污染事故发生后,敢于直面环境问题,并将“生态立区”摆在全区发展战略的首位进行生态建设。经过几年发展,依托“生态立区”,青白江人用事实改变了“工业区就是污染区”的谬论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实现了生态与工业并举的和谐发展。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青白江区,探寻这里由“污染区”向“生态区”华丽转身中怎样突出重围、怎样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方。

  
生态立区破解老工业区转型难题



  沱江特大污染事故之后,作为成都市主要工业基地的青白江区,在痛定思痛之后,毅然把生态立区作为了破解老工业区转型难题的一把钥匙,环保如生根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当地政府的心中。

  2004年沱江特大污染事故,让青白江区乃至整个四川省经历了巨大阵痛。痛定思痛,环保如生根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当地政府的心中,“环保”这个最亮的字眼,无疑成为青白江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认识到位,就要实施行动。在行动前,必须清楚制约青白江区环境保护发展的“瓶颈”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对症下药的良方?

  对于这些问题,青白江区副区长范家堂有自己的看法。他说,青白江区的产业结构和日益饱和的环境容量是发展面临的“瓶颈”,必须进行“腾笼换鸟”,必须在现有的环境基础上有效地扩大环境容量,为发展腾出空间。还有就是加大执法力度,守护好环境安全的“大门”,对污染绝不手软。

  在环保上曾经摔了跟头的青白江人,将沱江特大污染事故视为推动老工业区转型的动因,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考虑环保先行。当地党委及政府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范家堂告诉记者,继2004年沱江特大污染事故后,青白江区就加快了相关产业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实现升级,按照“全域成都”的发展理念,全区由过去的“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变更为“冶金、建材、物流、机械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化工类项目严格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严格实施“区域限批”,此举为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连片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成都市主要的工业基地,青白江辖区内集中了成都市主要的钢铁、化工企业,区域内有川化、攀成钢、华明、玉龙、台玻、巨石等规模以上企业76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8%以上,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达4000万吨和1.3万吨,均居成都市区(市)县前列,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在这种相比其他区县而言生态环境建设先天不足的条件下,2005年,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本着对全区人民负责、对成都市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毅然走上了争当全省环保模范——争创省级环保模范区的道路。

  从2005年到2007年的短短两年时间,青白江区实现了环保工作10年的跨越。成功创模无疑成为了青白江区转型的重要手段。

  创模成功了,不敢停下脚步的青白江人,又对自己提出了“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物流兴区、商贸活区,建设成都北部新城、构建和谐青白江”的发展战略,并于2006年12月在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高票通过,会议上同时通过的《环保五年行动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目标,为青白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随着一系列的环保实践,青白江区又结合自身特点,在全区提出了以生态工业带动全区生态区建设的新思路。

  记者在采访青白江环保局局长吴世国时了解到,过去环保执法人员要想进入川化这样的省属企业还需要提前联系,办理相关手续后才可进入,这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就远远不够。而现在,环保部门可随时进入企业进行抽查,监管的力度大大加强,这一点确实是沱江污染事故后青白江环保工作的新变化。

  青白江百姓感受到的是身边环境的切实变化,过去工业区和生活区相互交织的场景不见了,一道绿色植物构成的生态屏障已经把生活区和厂区有效“隔离”,这道有效阻隔污染的“生态防火墙”面积还在不断地扩大。据了解,到2010年,整个工业园区的生态隔离带建设不少于120公顷,城市中有了会呼吸的“绿肺”。同时,攀成钢、川化等企业厂区周围,还将根据自己的生产性质和排放污染物类型配套不同的树种,这些建设林带的宽度为30米~50米,有效达到滞尘、降噪、吸取废气的功效。

  对于青白江区采取的这种以“生态防火墙”有效将“城中厂”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的做法,青白江区副区长范家堂表示,作为地处西部特大城市的区(市)县,土地的增值部分有限,立即拆迁难度很大,同时在工程治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生态隔离带”能有效隔离生产区及生活区,可谓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让环保快速发挥功效。

  以节能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对于青白江区而言,要真正扩大环境容量,前提是节能减排落实到实处,而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企业。

  对于青白江区而言,要真正扩大环境容量,前提是节能减排落实到实处,而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企业。为此,全区把引导企业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从2007年开始启动全区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减排工作起,青白江区就要求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来淘汰落后的产生工艺,并在组织管理、环保设施技术改革、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频频加大力度。

  走进青白江的生态工业园区,记者深入企业,感受到了循环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

  在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信良告诉记者,公司过去烧煤而现在改用蒸汽做燃料,通过工艺改造,目前拥有的两套直接转化装置实现了更新和升级,合成氨年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而在技改前每吨合成氨耗天然气约1020立方米,技改后每吨合成氨耗天然气约820立方米,下降约200立方米,每吨合成氨仅天然气成本下降约200元,全年实际生产合成氨10万吨,即可减少成本2000万元。

  廖信良表示,虽然企业在技改上投资了4000万元,加上资金利息后可谓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但是按照目前合成氨的市场销售价格和市场行情,仍然能用不到3年的时间收回投资。虽然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化工行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行业内的竞争加剧,但他们感到通过节能降耗以及开展循环经济后,产品反而在市场更具有竞争优势了,这是他们最初在投入资金进行环保技改时所没有想到的。

  在玉龙化工,记者看到公司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化中端处理池,这个看似普通的大池子通过生化处理后排向总排水沟的水清澈见底。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生化中端处理池,它可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了它,公司的主要污染物氨氮及COD的排放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玉龙化工环安处的周晓瑜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对中型氮肥制造企业的排污标准,每吨合成氨废水排放量小于50吨,而目前以玉龙化工实际年生产10万吨合成氨计算,年最大废水排放量为500万吨,现公司废水排放量约为60万吨,特征污染物氨氮小于20mg/L,均远低于国家标准。

  攀成钢公司是目前国内品种规格齐全、生产规模较大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和西南地区建筑钢材骨干生产企业之一,具备150万吨铁、180万吨钢和220万吨钢材的年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无缝管和建材均获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航空、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建筑及军工等领域,产品出口多个国家。

  在攀成钢公司,记者了解到,青白江区2007年~2010年污染物削减计划为削减COD1104.7吨、二氧化硫4718.1吨,其中仅攀成钢公司COD削减量和二氧化硫削减量就占到全区削减计划的94.32%、45.26%。面对如此繁重的减排任务,攀成钢公司创新性地以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煤气和余热等“四大闭路”循环为载体,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

  攀成钢党委宣传部的汪洋告诉记者,对于高炉煤气,由于它是高炉生产过程中的附产气,热值较低,难以满足轧钢加热炉的温度要求,过去只能点火燃烧后放空,不仅天然气消耗量很大,而且污染环境。而现在,公司投资上亿建成煤气回收利用工程,实现了由全烧天然气到全烧高炉煤气的环保梦想。

  据了解,高炉煤气存在放散的问题,攀成钢下大力气研究蓄热式燃烧技术在钢管环形加热炉上的应用。通过持续降低高炉煤气放散率,2007年公司高炉煤气量实际利用量达到30.3亿立方米,等于节约天然气近两亿立方米,真可谓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

  炼钢后的废渣是冶炼企业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此攀成钢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利用。在攀成钢三利工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成堆的转炉渣、电路渣、钢渣等正通过长长的传输带运向不同的处理设施中,在一个巨大的“漏斗”中,大块的钢渣在“隆隆”的机器轰鸣中,与小块及粉末状的尾渣分离开来,返回到攀成钢公司的生产环节,而小块的尾渣用于生产空心砖及彩色地砖,其余供给微粉厂作为原料。

  “除了钢渣外,高炉水渣、水处理污泥、氧化铁皮等都实现了‘变废为宝’,公司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三利公司经理杨路高兴地对记者说。

  走出三利公司,记者又来到鑫沙公司,看到在整个闭路系统中,由攀成钢的钢渣作原料,正在进行微粉“搅拌”,鑫沙公司的总经理唐永华告诉记者,他们的微粉销路很好,用20%的微粉等量替代传统水泥,还让普通的水泥具有了耐酸、抗腐蚀等优势,有效替代了过去普遍采用的河沙做添加剂。而传统的河沙因为含泥量高,过度开采河沙又会对河道、农田的损害过大,这种工业微粉不仅具备河沙不具有的优势,还因比河沙更低廉的价格大受市场青睐。据了解,目前,鑫沙公司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2009年二线投入生产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万吨。

  为什么选择生产微粉这个行业?毕竟每吨微粉的利润才10多块钱。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唐永华笑着说,循环经济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这种微粉不仅可以规模生产,还属于新型产业,在青白江又有攀成钢这样稳定的原料来源,他本人非常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而到了川化集团,记者的感触就更深了,上次来这里时,由于污染严重,记者遇到了穿裙子而无法入厂的尴尬。而这次看到的川化,这个曾是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的罪魁祸首的企业,环保已经与安全同重。

  据了解,作为以生产化肥为主的综合性化工企业的川化集团,通过多次节能技术改造,利用废气可年产食品级二氧化碳1.5万吨、双氧水1.8万吨、亚硫酸氨8000吨;利用已建成的两套水处理装置,使公司生产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95.4%。

  如今,青白江生态工业园区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攀成钢、川化两家企业也被列为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在采访中记者还获悉,今年攀成钢和川化公司“巨人牵手”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在省市环保部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区各大企业的见证下,双方在一份《循环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上签下了名字,当双方领导在握手的瞬间,宣告着成都市第一个规模企业间的工业循环经济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重点打造的攀成钢、川化循环经济圈,将实现攀成钢高炉和转炉煤气提供给川化加以综合利用,川化的氨水提供给攀成钢作为烧结烟气脱硫的基础原料等循环项目试点。这种跨厂域的大手笔,使青白江区企业内的小循环经济真正走向区域内的大循环经济。

  成都市环保局副局长陶宏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在一个大的工业园区内实现“上家的废料是下家的资源”,在青白江区的工业园区内这个特点是比较突出的。

  让环保成为检验青白江全面发展的试金石

  生态立区、发展循环经济,带动起人们对环保更加重视,环保已成为检验青白江全面发展的“试金石”,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沱江特大污染事故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悬在青白江区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头顶,成为时刻催人警醒的“警钟”。如今,青白江区已经把每年的3月2日作为全区的环境警示教育日,这一天,全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种纪念活动,让环保成为检验青白江全面发展的“试金石”,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对此,青白江区委书记孙建成感触颇深:“直面历史教训,心中难免会痛,牢记沱江特大污染事故,就是让我们不再走弯路。今天正在发生的事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下大力气抓环保,就是对历史负责,对子孙负责。”

  建生态工业园区,是青白江人交给自己的一块“硬骨头”,专啃硬骨头无疑体现了青白江人在一个个环保实践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勇气与魄力。随着《成都市青白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冶金产业生态建设、化工产业生态建设、物流产业生态建设、配套网络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等五大类29项重点工程总投资达40.2亿元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

  同时,全区将根据资源利用的原理打造6条工业循环链,包括冶金区的“炼铁厂—高炉煤气—炼钢厂—转炉煤气—民用燃料”、化工区的“天然气—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建材区的“高炉渣—水淬—水泥厂—水泥”等,推动区内企业建立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有机产业链网。这种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思路与科学规划在青白江区得到扎实的践行。

  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全区最具活力的主体,即节能减排的主体——企业的参与,是决定青白江环保的关键一笔。全区积极构建环保为主题的企业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以“生态工业”带动生态区建设的全新发展模式。

  成都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刘富忠认为青白江区工业如此大规模开展以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将为成都市即将试点的排污权交易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希望国家尽快推行排污权交易,并真正让环保工作搞得好的企业尝到甜头,对污染物削减显著的企业多给予资金补助,起到应有的杠杆作用。

  成都市环保局副局长陶宏志认为,作为老工业区,其生产结构、生产方式及管理模式都相对滞后,生态工业将自然、平衡的状态这个原理引入到工业园区,通过自然调节、自我循环等功能达到生态工业文明。青白江通过新的布局、各企业间的循环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以节能减排撬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让企业获得了新生。

  而四川省环保局副局长杨雪鸿则表示,青白江区的企业充分注重构建以环保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环境文化,事实也证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创造实际收益的巨大动力,同时与青白江区“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这个属于文化范畴的生态文明也有不少共通之处。

  对于西部城市,如何协调既要“吃饭”又要“生活”,实实在在的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向生态文明不断靠近,应该说,青白江区的成功模式会给同类型城市带来不少启迪。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