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护新疆坎儿井 地下长城重现活力
经过不断的维修加固,有“地下长城”美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新疆坎儿井逐渐恢复了活力,甘甜的地下水如今正通过保存了2000多年的坎儿井渠道流进葡萄沟中,浇灌着已经挂果的葡萄树。
新疆不仅出台了《坎儿井保护条例》,出版了新疆首部百科全书式的坎儿井研究专著——《新疆坎儿井》,还正在将位于吐鲁番和哈密的坎儿井“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坎儿井,被称为沙漠戈壁的“生命之源”,是一项古老、独特的利用地下水的水利工程,自汉代开挖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独特的水利灌溉工程,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哈密、和田等地区,总长度5000多公里,至今仍是当地居民生活饮水和生产灌溉的主要水源。
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涝坝组成。一条条延绵几十公里的人工渠道将竖井连成“地下长城”。坎儿井所到之处,人们打水灌溉,浇灌出一片绿洲。新疆坎儿井研究会公布的数字显示,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1700多条坎儿井的年出水量曾多达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36.3万亩。
为了让更多的旅游者更加系统地了解“地下长城”坎儿井的历史变迁,我国还在坎儿井的主要分布地——“火州”吐鲁番兴建了坎儿井专题“博物馆”,利用一条目前仍在使用中的坎儿井井渠实物,为各国游客展示坎儿井的构造、用水方式和其巧妙的节水之处。
素有“火州”之称的新疆吐鲁番,气候炎热,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数千毫米,水贵如油。天山北部一带的雪水融化后,渗入戈壁滩并在地下流淌,成为宝贵的水资源。吐鲁番人创造性地开挖了坎儿井灌溉农田,成为“绿色引水工程”,并世代沿袭。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超量开采地下水,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数量锐减。截至2009年,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总数为1079条,其中有水的仅有238条。
曾经专程来新疆参加坎儿井维修加固工程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对于坎儿井这类特殊的活态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沿用一般静态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方法,要充分调动当地广大民众参与坎儿井保护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当地能工巧匠按照传统工艺和方式开展自救式修缮,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能够增加民众收入,使保护修缮工程直接惠及当地广大民众。
单霁翔说,坎儿井既是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又承载了历代新疆农民的智慧结晶。修缮坎儿井,应尽量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维修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还原坎儿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持坎儿井的历史原状。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这项“绿色引水工程”,当地水务部门已经在各乡村成立坎儿井农民用水者协会,增加了坎儿井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对有水的坎儿井进行淘捞或加固。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坎儿井需防污染和破坏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