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一流的绿色生态省
优美的森林生态景观林带。
【核心提示】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广东林业发展史上成就辉煌、影响深远的5年,是林业地位不断提升、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的5年,是林业改革波澜壮阔、林业活力全面迸发、林业发展亮点纷呈的5年,还是林业投入力度最大、兴林富民成效最好、林农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更是林业作用最为凸显、社会影响力最为显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最为突出的5年。
5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的改革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强林惠林政策措施,把林业摆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优美幸福广东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现代林业强省的目标,深化林业改革,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打造全国一流的绿色生态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省林业厅厅长张育文介绍,5年全省森林资源实现“双增”,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林农收入明显增加,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3%,森林蓄积量达4.55亿立方米,同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1个百分点和5200万立方米,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9796.78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1000多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3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如期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全省受惠农民达4346万人,人均涉林收入增收超过850元;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惠及农民559.7万户2649.7万人;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4平方米。
科学发展现代林业确立新思路
广东林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设现代林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优美幸福广东的新期待。2005年,我省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2008年,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民生、文化、创新、和谐等“五个林业”;2012年,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全面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的战略部署,率先在全国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大林业。广东林业加快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经营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由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单一行政手段向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集体林权改革4300万农民受惠
自2007年底我省在四会、始兴、博罗等3个县(市)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探索出“明晰产权、量化到人、家庭承包、联户合作、规模经营”的具有广东特色的林改之路,得到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树立了新标杆。2011年,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如期顺利完成,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改革目标。全省受惠农民达4346万人,人均涉林收入增收超过850元。强林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省累计落实林权抵押贷款55亿元,农民涉林税负进一步减轻。100个县(市、区)完成基层林业体制改革,夯实了林业发展基础。
生态安全屏障框架基本形成
以落实省部共建现代林业强省框架协议为契机,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了林分改造、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绿色通道及城市林业、粤北生态修复、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围城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安全屏障框架基本建成,初步构筑起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全省5年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000多万亩。基本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公益林体系,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达到5815万亩。建立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270个,总面积1850万亩;建立森林公园总数458处,总面积1600万亩。大力营造碳汇林,开展“万村绿”大行动,凸显了森林间接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特殊作用。加快城市增绿,启动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美化生态化,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参与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基本建成直接承担的1038公里省立绿道,为打造宜居城乡,建设生态优美的幸福广东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产值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林业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已建成商品林基地4650万亩,木材加工经营单位2万多家,木竹家具年总产值超1300亿元,约占全国1/3。林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短、中、长种植业全面发展。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油茶、珍贵树种、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兴林业产业快速壮大,全省已发展珍贵树种基地32万亩,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200多万亩。林业投资主体更加多元,民营企业成为投资绿色产业的主力军,经济快速发展。
新一轮绿化广东再出发
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指出,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是继“十年绿化广东”之后南粤大地掀起的新一轮“十年绿化广东”。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是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幸福广东的新期待。2011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意见,决定在全省统一规划建设23条共10000公里、805万亩的生态景观林带。2012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努力建设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大林业。
万里生态景观林带助推幸福广东建设
建设万里生态景观林带是打造绿色生态广东的重要抓手,也是继“十年绿化广东”之后广东生态建设的又一大手笔。23条生态景观林带总长10000公里,从2011年开始试点,力争3年初见成效、6年基本成带、9年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汪洋书记要求各地落实资金、解决用地,今年每个市要建设100公里以上的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将生态景观林带建成南粤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带、农民的致富带、野生动物的生命带、人与自然的和谐带,推进生态优美的幸福广东建设。
今年2月,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总启动仪式在增城举行,汪洋书记宣布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河源、揭阳、阳江等20多个市县也同时举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启动活动,全省上下大联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全面开启。各地把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列入今年政府“十大实事”之一,落实资金,解决用地,强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目前,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已开工里程987公里。
推进森林碳汇工程,创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
各地紧紧围绕全省到2015年,新增森林面积900万亩、新增森林蓄积量1.32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重点推进“一个消灭、三个改造”森林碳汇工程,用4年时间,消灭全省现有的500万亩宜林荒山,改造疏残林、改造纯松林、改造布局不合理的速生林共1000万亩,实现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体的混交林全省覆盖,实现林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森林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省长朱小丹、副省长刘昆等领导,亲自挂点督办重点地区的宜林荒山消灭工作。省政府还加强工作考核,制订考核办法,对工作不力的采取“提醒注意”、出示“黄牌”、“红牌”等措施,确保工作落实。
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各地及早行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已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15万亩。
珠三角森林进城围城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加快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以城市增绿、建设森林城市为抓手,扎实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公共绿地和重要湿地等“绿肺”,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全面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加快广东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打造粤港澳宜居怡人的优质生活圈。
目前,省已编制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进城围城规划(2012-2020)》,提出珠三角力争到2015年初步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规划于近期经专家评审和批准后组织实施。珠三角地区大力推进“身边增绿”、“森林进城”、“公园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地营造秀美的城市森林景观,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广州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圳、东莞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专题撰文 陈尖 黎明 黄应来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