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能源 >> 正文

能源危局:解铃还须系铃人

Eedu.org.cn 作者:杨涛    资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7-16
  要从根本上破解能源危局,政府要从两个层面着手进行系统性工作,并不能局限于单项政策。

  一方面,应该从制度上保证传统增长理念的彻底转变,并确定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思路。

  另一方面,确立解决能源压力的直接政策体系。

  据报道,目前“全球资源战争”已达白热化。另外据悉,中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增长有所下降,从2004年的15.5%降到2005年的9.5%。这一信息并不能使我们感到欣慰,而是对中国经济增添了更多忧虑。因为这种下降显然不能说是需求方能耗下降造成的,更多的是能源供给压力因素,并在可预见的将来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众所周知,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以重工业为导向的政策背后,是对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大规模低效利用。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面临内部体制变革与外部国际竞争的压力,政府和公众都迫切需要享受经济腾飞的成果,因此没有机会来重构增长的经济结构基础,在延续了促进工业化政策导向的同时,也默许了高能耗、粗放型生产模式的长期存在。

  对此,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传统增长方式的非持续性,很早就开始强调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性。然而,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目的的发展过程中,转变增长方式难以获得可操作的政策环境与微观主体支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以及更多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开始面临更加复杂的能源危局,使得结束高能耗增长方式变得刻不容缓。

  这种能源危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趋势所引发的。一方面,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在现有经济格局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都要依赖重化工业的拉动作用,由此带来的高能耗和污染将是巨大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并不简单,首先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增长率一直是衡量改革成就的普适标准。对于政府政策来说,遵循该原则的动因或是对失业率和社会稳定的担忧,或是政绩考核中总离不开的增长情结。而对公众来说,则是把高增长赋予了更多的良好愿望,即改变生活水平和增加福利的预期。

  另一方面,近十几年中国也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代,城市化不仅影响着公众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类投资的需求,强化了高能耗的增长方式。事实上,虽然对高能耗的关注更多集中于工业化,但城市化过程扭曲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当前的城市化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战略性安排。按照历史经验,城市化是在进入后工业社会才逐渐加速的,此时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分散特征,工业分布开始离开城市,城市化围绕改善公众生活环境得以有序展开,并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结合起来。但中国城市化是由各级政府高速推进的,财政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使得地方政府更关注城市发展的基础性投资,在发掘城市的粗放型增长能够与传统重工业增长吻合起来,并能使城市表象与增长要求达到暂时吻合时,工业化的升级动力就丧失了,而城市化也始终建立在高成本、高能耗基础上,并且忽视对社会保障等城市“软环境”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原有国际分工格局也有问题,初级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使我们逐渐成为全球的低级加工厂,高强度、高污染、低技术的产业逐渐输出到中国,这也影响了本土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强化了能源压力。能源危局的出现,使传统经济观念的神话开始破灭。一则,工业高增长带来的就业福利增加越来越少,同时收入差距加大,多数人开始悲观于无法享受增长红利。二则,工业化开始丧失升级的动力。例如,在强大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需求下,更能反映工业化水平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城市化也开始面临无序的困境,城市生活改善不断受到能源与资源的制约。

  在此情况下,经济增长实际不可能脱离高能耗模式,如果出现能源危局,则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断裂。

  政府和各界显然已经开始重视该问题。如发改委官员近日表示不应靠压低能源价格来控制物价、解决能源压力;而财政部也开始制定有力的财税政策加以调控,如近期出台的旨在鼓励能源替代和节约的《可再生能源专项发展资金》。

  实际上,要从根本上破解能源危局,政府要从两个层面着手进行系统性工作,并不能局限于单项政策。

  一方面,应该从制度上保证传统增长理念的彻底转变,并确定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思路。例如,把循环经济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适当的在GDP核算中加入低能耗和环保类“绿色”指标。在战略上应调整城市发展理念,改变地方政府的高成本城市化偏好,并改革地方财税体制和土地制度加以支持。此外,在面临难以逾越的长期重工业时代,也应通过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来切实促进工业升级与技术进步,控制外资对制造业的低效进入,防止进入工业化动力丧失的陷阱。

  另一方面,确立解决能源压力的直接政策体系。首先,应从生产过程的两端同时进行政策调控,既要进行能源的节约,又要从源头来建立低能耗模式。这里需要各种制度和政策的合力作用,包括资源税、财政优惠和补贴在内的各类财税政策,也包括建立有效的资源价格体系。其次,在继续坚持“引进来”战略的同时,我们需要有强大的“走出去”战略与之配合。只有如此,我国才能发展起真正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国民经济才会健康成长。例如对大型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能源提供更多的外交和金融支持,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化解能源压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Tags: 能源,危局,GDP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