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东送:东西部协调发展的能源纽带
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煤炭资源的69%集中在“三西”地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和云南、贵州,水资源的77%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因此,实施西电东送,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西电东送的设想便被提出,但限于当时的国家财力和技术水平而无法实施。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西电东送的有关准备工作。1992年,长江三峡电站获准建设,为西电东送创造了条件。1999年,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决策的制定,为西电东送的大规模实施提供了历史机遇。2000年,原国家计委主持召开了西电东送发展战略研讨会,向国务院提出的加快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建议获得同意。同年,贵州、云南的第一批西电东送电力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
建立南、中、北全方位能源纽带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电东送分为南、中、北三大通道,全方位向东部地区供电。南通道是指开发西南地区水电和云南、贵州的火电,相应建设输电工程联合向广东送电。中通道是指以三峡电力送出为龙头,将输电网络向西延伸至长江上游地区,实现川渝和华中地区共同向华东、广东送电。北通道是指在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向京津唐地区送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黄河上游水电和“三西”地区火电向华北、山东地区送电。
据了解,从2001年到2010年,西电东送预计总投资在5300亿元以上(不含三峡电站)。截至2007年底,西电东送三大通道送电能力已达4980万千瓦,其中南通道1680万千瓦,中通道1700万千瓦,北通道1600万千瓦。
西部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在满足东部电力需求的同时,为西部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西电东送不仅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还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带动了当地建筑、运输、服务业和农业的大发展。在西部,建一个大型电厂,就会形成一个小城镇,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经济圈,带动相邻地区的发展,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西部发展的同时,向东部地区输送了经济、高效、清洁的电力,不仅满足了电力需求,平抑了电价,还减轻了东部发电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并把东、西部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东西优势互补的局面。
西电东送工程配套建设了一批大型水电站和高效火电机组,优化调整了全国电力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特别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西电东送的重点在于输送水电,建一个大型水电站,不仅能够发电,而且还有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截至2007年底,西电东送的配套电源中,水电规模130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规模的8.9%,水电电能也相应提高了受端地区电力消费中清洁电能的比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下一步,西电东送的力度将继续加大,到2010年,送电规模将达到6630万千瓦。同时,加快西电东送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提高骨干输送通道的设计标准,加强抗灾能力。
现在,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已将近10年,在推动东部经济发展,加快西部建设,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方面,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这种作用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更加明显。西电东送,已不仅仅是连接中国东西部的能源纽带,更是一条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共赢之路。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