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正文

人民观察:蓄水一年——三峡库区看变化

Eedu.org.cn 作者:本报记者 张毅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9

  蓄水一年,已有收获。三峡工程运行正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长江荆江段的防洪能力;三峡电站8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在今年全国供电紧张的情况下,为华东、华中、广东等地区做出了贡献。

  三峡库区,生机勃勃。随着工程的推进,库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让广大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三峡工程上马后,百万移民、上百座城镇和1600多家企业需要搬迁。面对这项史无前例的系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三峡移民政策进行科学的调整,创造性地提出开发性移民方针。

  截至今年5月底,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88.65万人,其中外迁安置移民14万人;建设各类房屋3616万平方米,其中建设住房2599万平方米;搬迁、破产、关闭工矿企业1271家;水库淹没涉及的12座城市、县城和大量专项设施基本完成复建,城镇功能基本恢复。据移民工程综合监理对226个移民村的抽样调查,样本农户住房砖混结构比例达95.3%,人均住房面积48平方米,人均纯收入2340元。

  然而,百万移民的艰巨和成就,都不是用数学公式能够计算的。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迁出、迁入地各级党委、政府讲政治、顾大局,相互支持,积极配合,才出色地完成了移民安置任务。

  为了缓解库区农村土地不足的矛盾,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群众利益,1999年,国务院对移民安置做出了“两个调整”重大战略决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各安置点为外迁移民在生产生活上都做出了细致的安排,积极提倡和推广分散插花安置到村、组的办法,即每个居民点一般安置外迁移民3—5户,最多10来户,与当地居民杂居。与此同时,各迁入地积极为移民开展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并且出台优惠政策,对移民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采取减、免,对移民的乡村统筹提留及移民学杂费等也实行减免。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是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

  据统计,2002年三峡库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0亿元,比开工前1993年的183亿元增长3.4倍,年均增速17.9%,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财政收入58.2亿元,比1993年增长3.3倍。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批现代化的城镇、移民新村投入使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宜昌机场、万州机场、达万铁路、渝万高速公路以及大量新港口相继竣工,水、陆、空并进的库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邮电通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基本建成了与全国同步水平的通信系统。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关闭破产了一批效益较差、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基础较好的企业,通过嫁接改造、合作重组,实现了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基础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卫生条件明显改观,部分库区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2002年,重庆库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918元。

  ———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大了长江上游防护林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完成了坝前139米水位以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一批新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

  对口支援是三峡库区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峡工程是全国人民的工程。1992年国务院发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以来,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2003年底,全国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161亿元,其中经济合作类项目2500多个,到位资金142亿元;社会公益类项目到位资金18.73亿元,支持库区兴建了400多所希望学校及一批城镇医院、文化站等基础设施。一大批起点高、技术新的知名企业落户三峡,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合搬迁采取扶优扶强等措施,发展壮大了一批优势企业,形成了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如重庆市万州区选择了12户移民搬迁企业实行重点扶持,2002年这12户搬迁企业共实现利税2.3亿元,比搬迁前增长了4.3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72.1%。———通过对口支援企业迁建,嫁接改造了一批传统落后企业,培育了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涪陵区47户对口支援企业,2002年实现工业产值11.5亿元,利税3.1亿元。

  10多年来,对口支援实现了从输血型支援到造血型支援的转变。合作项目从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开始转向生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使库区增强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口支援从最初的政府行为逐步转向遵循市场规律,不但改变了受援地方和单位的面貌,也给各个支援单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民日报》 (2004年07月09日 第二版)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