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正文

渭河源调查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三秦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9-30
 

  9月16日,一份近10万字,落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绿色营的《渭河考察文集》正式形成,这是该校21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从渭河源头甘肃境鸟鼠山起始,到潼关为止,历时30天,行程约两千公里,用眼睛记录下真实的渭河。这也是2003年洪灾过后,来自民间对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最为全面系统的调查。

  用眼睛记录渭河

  “‘再走渭河’考察队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级和2003级为主的在校本科生组成,队员来自环境科学、水利水电、水土保持等15个专业。在去年完成总行程500公里的渭河首期考察后,同学们对渭河现状很是吃惊,面对水污染等对沿岸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去年渭河遭遇百年洪灾的现实,让我们不能不用心关注陕西母亲河——渭河,这也是校团委决意组织再走渭河考察活动的主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书记张小平坦言。

  张小平说,根据考察队员专业特长,考察队分为水污染、河道、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利用、环保宣传与环境教育4个项目小组。整整30天时间,大学生志愿者行程近2000公里,走完全长818公里的渭河主干道和44条渭河一级支流,经过陕西、甘肃、山西三省,调查走访39个政府部门、14个工厂企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渭河,记录下人们对渭河的所作所为。

  用资深来指称此次大学生暑期渭河考察队队长王旭并不为过,这位籍贯河北保定的大三学生是21名队员中惟一连续两年参与考察渭河的队员。在她看来,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应该和汉江相差不多,至少上游水源应该是丰富清澈的,但是在渭河源头渭源县鸟鼠山看到的三品泉却让人失望,仅仅是一座象征渭水之源的“四面碑”和“品字井”,渭河源头实际上已成了地下水。在上游,植被覆盖率过低,大量泥沙被雨水冲入渭河,导致渭河水含泥沙量增多。从洛门镇起,沿岸中小型企业将大量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渭河,特别是一些造纸厂,每天排放出大量未经处理的深褐色废水,并散发出极其难闻的恶臭味。即便是这样的水质,依然还是被用来灌溉。

  更触目惊心的是,在传说中的“泾渭分明”的交汇处,望着两条同样浑浊的河流,已经无法分清到底哪一条是渭河,哪一条是泾河。据附近村民讲,如果在天晴时还可以大致分清,不过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渭河浊、泾河清,而是渭河黑、泾河浊,“黑黄分明”。

  王旭描述的类似细节,在考察队员历时1个月撰写整理出的近10万字《渭河考察文集》中有诸多反映:在渭源县、甘谷县和天水市区,生活污水管道直接接入河道,这样的排污口每隔一两千米就有一个;处于渭南市区的河,完全成了一条城市排污沟和城市垃圾的汇总地,特别是在三马路段一个便桥边,水体中淤积着大量的塑料袋等生活垃圾,臭味熏天;省内宝鸡、咸阳等四市有8000多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渭河两岸,其中875个企业每年通过85个排污口向渭河直排工业废水3亿多吨,保守估算污水排放量至少是渭河流量的3倍。沿河的大城市中,只有西安有个日处理能力27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事实上,渭河流域存在的问题不只是水污染,从源头渭源县到宝鸡峡,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严重,宝鸡峡到渭南段,大量生活污水和企业废水排入河道,水污染加剧,挖砂采砂普遍,河道破坏严重;渭南到潼关段,淤泥淤积致使河床抬升,堤内防洪设施损毁严重。种种原因使得集中着全省52%耕地、60%人口和75%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渭河,经受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用水需求以及排污量急剧增大、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水环境严重超载,水质日益恶化的现实窘况。”专门负责协调此次暑期考察活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刘瑞明一语中的。

  受苦挨饿不回头

  从渭源县鸟鼠山到渭河入黄口潼关,21名大学生志愿者凭借双脚和自行车走完了渭河全程,在30天行程中,考察队员遇到的较大困难是住宿。考察队副队长李连云回忆说,7月16日出行当晚就找不到可以住宿的地方,在渭源县城一连跑了几所学校但都不肯接纳,站在冷风细雨中,人冻得直发抖,最后在一家破旧的小旅馆里才算是有了栖身之所。三间房子六张床位,多数同学打地铺度过了渭河行程的第一晚。按照时间表,队员们每天行程都在二三十公里以上,休整时大多是在路上,李连云也是因为随时可以睡熟,而被冠以“睡皇”美誉。

  找不到住宿地的情况几乎贯穿整个行程,菜市场、建筑工地、车站候车室、学校操场上都曾留下考察队员们的身影。令李连云记忆深刻的还是在陕甘交界的牛背村,由于牛背村小学设施条件很差,队员们只能把帐篷搭在学校湿滑的操场上。半夜两点多,一场暴雨袭来,当值守夜的李连云只顾上给近前两顶帐篷拉严篷布,身上衣服都被浇透了。“不少睡熟的同学就躺在被水浸泡的帐篷里打鼾,直到天亮。”

  在记者接触到的考察队员中,似乎没有太多对炎热天气的记忆和描述,尽管考察是在炎热的夏季,更多表述是饥饿和寒冷。“四个项目组承担着不同职能,每到一个支流,各组会分头搜集资料,因为地处野外,一天两顿饭已经成了平常事,饿极了大家就发手机短信相互安慰。”王旭说。行程最后一站是潼关,早上8点从华县出发时云层就很低,骑车不到20分钟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来,有人在喊“加油啊!”中午赶到华阴市落脚时,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没有人抱怨,大家吃下一把感冒药,然后轮流喝几口递来的白酒取暖,再接着出发。

  李保安是21名队员中的特例,这位来自黑龙江身材高大的男孩显得郁郁寡欢,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忧伤。“就在保安考察渭河的路上他母亲去世了,到最后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刘瑞明话语中带着明显的自责,“我们竟然没能注意到他的情绪,不然一定会安排他回家。”

  因为知道母亲身体不好,每到落脚点,李保安都会先找电话问候母亲,8月初,突然听不到母亲的声音,加上弟弟让他做最坏的打算,更让李保安意识到可能有事,“几个晚上都是流着泪睡着的,回去是一定要回去,但是工作还没有做完,不能半途而废。”8月20日,在考察队完成书面总结的当晚,李保安乘上了回家的列车。“21名队员自发到校门前为他送行,这一刻我感受到收获了许多,不仅仅是调查渭河。”说话时,王旭的眼泪从脸上滑落。

  呼唤忧患意识

  “从专业层面看,这是一份比较全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渭河全流域调查报告,无论是对水利方面的研究者,还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相信都会起到较好的参考作用。”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魏晓妹教授表述说,这是真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看似磨难的考察中,大学生获取的是一份责任感,关注渭河,关注陕西水资源需要社会更多方面的力量,大学生志愿者考察的意义在于他们用自身行动吸引来更多人加入。

  此种说法在随后采访中得到更多认同。此间,曾连续四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治理渭河相关提案的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评价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绿色营全程考察渭河的资料,更直观更全面,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呼唤人们的忧患意识,唤醒更多人来关爱渭河,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考察实践活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革认为,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水资源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沿岸区域的农业发展,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迫在眉睫。整治渭河,关注陕西农业的发展,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绿色营成立于2003年1月,由热爱和关心环保事业的在校大学生自发组织,每年约有800人左右参与。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该校团委将其纳入工作议程,每年投入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