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能源消耗非常关键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一规划纲要对自然与环境问题给予了空前的高度关注,并在众多领域的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宏伟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表示,这些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政策最终能否在国内以及“走出去”战略中得以贯彻实施,是非常关键的。
在“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环境方面的重要指标有: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1.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其中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现有装机容量的3倍。
“十二五”规划将GDP年均增长指标也由“十一五”规划制定的7.5%降低为7%。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6~2010年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为11.2%。
根据“十二五”规划制定的GDP年均增速目标和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目标,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接近90亿吨。
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它将为世界带来根本的影响。《“十二五”规划纲要》充分说明,中国政府非常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WWF希望,并且相信,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能够真正意识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都离不开一个健康自然的环境。
在节约能源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了单位GDP能耗降低16%的目标,低于“十一五”规划中20%的目标。能效的提高对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WWF希望,“十二五”规划中的16%能源强度指标能够超额实现。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中,还着重强调了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支持下,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快速上升的趋势,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处在持续攀升的趋势。
无论是国内的发展还是海外投资政策的制定,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同时能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
WWF同时对中国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关注表示欢迎。但正如许多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一样,更高的收入极易对地球自然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WWF希望中国能够在关注生产的同时,关注可持续消费模式,以减少因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
应成为民间环境智库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杨方义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行业“十二五”规划意见的征求过程中,包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案中,公众参与都成为亮点,公众的声音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决策者注意到,这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创造了条件。
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被突出放到下一个5年规划的重要位置。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公众参与是关键。作为民间组织,应提供试点经验和案例,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以发挥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独特作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关键内容,降低能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企业和个人的行动。这些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更多实践的经验,提供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而民间组织恰恰可以是协助寻找解决方案的力量。
在过去的几年中,民间组织已经开始了尝试,有的民间组织在城市推广绿色出行方式;有的民间组织推广低能耗家庭;还有的民间组织把目标投向在低碳浪潮中未被关注的农村社区,这些深入社区和公众的实践,恰恰是政策实施的关键。
生态环境保护是许多民间组织最关心的议题。在“十二五”规划意见征求中,一批多年从事森林保护的民间人士集体建言献策,把多年工作中遇到的经验反馈给规划制订部门,就林业发展中相对薄弱的天然林保护、森林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认证等问题,系统地提出建议,并提供民间组织多年工作的经验和案例。
民间组织的优势在于其创新性,通过深入社区,来试验新方法、新机制。即使试验失败,其试验过程中可以总结提炼的经验,为国家的政策制订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多的民间组织可以承担“民间环境智库”的功能,在环境议题上提高其专业性,使自身具备“民间环境智库”的能力。
民间组织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来自于公众,能够代表公众表达意见,而更加贴近公众的踏实工作,做公众的倾听者,也将是未来民间组织参与落实生态文明战略所必需的。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