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治理转型:从传统型到可持续发展型

——对黄河防断流的初步评价(2000-2004年)
作者:王亚华    文章来源:中国研究论文库    点击数:6340    更新时间:2010/5/13

  黄河防断流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黄河目前的不断流依然是脆弱的。衡量不断流的可靠性,最重要是看生态用水的保障程度。数据表明,入海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比例,1998年之后虽一度增加,2001年之后又持续降低,这与气候连续干旱、天然来水大幅减少有关,但是也反映了生态用水的保障程度仍然不高,且2001年以来还在下降(见图5)。2000年和2001年,黄河实现连续两个大旱之年不断流后,我们于2002年初这样评价当时的不断流:黄河目前的不断流只是暂时的、表面的不断流,而不是可靠的、功能性不断流;维持物理上的不断流相对容易,实现生态上的不断流非常之难;黄河断流虽得到一定缓解,但远未根治".13这一判断现在看来仍然成立。

  数据来源:根据附表4绘制。

  黄河断流的压力还会持续增加,防断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繁重任务。黄河属于资源短缺型流域,随着流域经济在21世纪上半叶的快速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据预测,2010年、2030年、2050年,即使在充分采取节水措施,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前提下,黄河在正常来水年份分别缺水40亿立方米、110亿立方米、160亿立方米,枯水年份缺水更为严重14.这意味着防断流的压力不仅因为成功而减小,反而在未来还会持续增大。

  长远来看,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需要依靠从外流域调水。由于拟建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对黄河没有直接的补给作用,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之前,黄河流域的水短缺形势不会发生逆转。这意味着至少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启动前的未来十几年内,黄河防断流将仍然主要依靠强化统一调度管理、促进大力节水来实现。黄河目前的防断流工作与未来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并不矛盾,而且相反,目前的流域分水制度建设,建设流域节水型社会,可以为调水工程更好发挥效益打下基础,有助于提高调水效益和减小调水工程规模。

  制度建设仍然是未来黄河防断流工作的关键。作者曾经将黄河的分水制度视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具体分为三类制度和九类机制,即分配制度、实施制度和维护制度,初始分配机制、再分配机制、临时调整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惩罚机制、信息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一个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该制度的作用,还取决于该制度与其它制度的互补性和外溢性。制度变迁往往出现多种互补性的制度变迁。有意识地诱发或强制其他制度创新是成功的制度变迁的关键。根据这一分析框架作者对黄河过去十几年的分水制度变迁做了主观评价。结果发现,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的分水制度体系经历了大规模的变迁,具体表现为分配机制开始完善,实施机制初步建立,维护机制有所加强,这些制度变迁是取得五年不断流的关键。但是制度体系中的大多数机制仍然很不完善,部分机制如再分配机制、惩罚机制和利益整合机制还很薄弱15.(见图6)黄河要赢得可靠的不断流,流域分水制度仍然需要大的变迁。黄河防断流的成功目前只能说是阶段性成功,黄河的防断流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确切地说是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资料来源:王亚华,《完善黄河分水制度体系》,2002年第4期。

  注:1、第一阶段为1987-1997年,第二阶段为1998-2002年;

  2、纵轴表征制度的完善程度,赋值从0-10,系作者主观评分,横轴为九类机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