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孙鸿烈院士
作者:高德明    文章来源:求是网络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但目前不少人对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和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一项具体工作,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会影响经济发展。

  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和土地资源学家孙鸿烈先生。

  记者:近年来,理论界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作了大量探讨,但对它的概念界定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请您谈一下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孙鸿烈: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存在状态。其研究对象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就是地球表面生物圈,一个各种生存要素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过去,我们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来满足人类的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结果削弱了自然界自身的再生能力,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很明显,报告所强调的生态文明是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中心任务就是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兼顾人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现象。

  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但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直接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到不同阶层之间、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因此,我觉得生态文明还应当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记者: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协调发展的。请您谈谈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孙鸿烈: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文明形态,强调的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相互区别、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适应。

  首先,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支柱,生态文明是重要条件。破坏生态文明,既会影响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又会危害多年积累的物质文明成果。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内容和发展。同时,生态文明也促进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变化,形成生态意识,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生态文明的有关成果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得以体现。当生态文明的要求具体化为人们建设优美生活环境、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时,表现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当生态文明的要求具体化为保障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时,表现为政治文明的进步。当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实践取向、生态良好成为人们的幸福追求时,就表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必须同时进行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中西部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时过早。您对此有何评价?

  孙鸿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利用率较低、消耗量大,石油、天然气还要进口,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趋势还在继续。在一些地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成为发展的代价,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经济,也有利于生态。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好字当头”、“又好又快”的发展,充分体现发展主体和目的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西方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比我们好,得益于早在19世纪下半叶,他们就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发起第一次自然环境保护运动。假如我们继续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等到工业化完成后再建设生态文明,那么自然资源将严重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将不断加剧,发展将难以为继。我们早一点认识生态问题,发展建设就可以少走些弯路;我们树立了生态文明观念,国家发展就会少受损失。因此,现阶段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绝不过早。

  记者: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是否可以跨越工业文明而直接进入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否矛盾?

  孙鸿烈:能不能跨越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我认为不可能。因为生态文明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这不等于说在工业文明阶段不能发展生态文明,因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不矛盾。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停止发展工业文明,而是要为发展工业文明增加生态安全系数,使工业文明具有生态文明属性。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增长方式从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谐型、恢复型、建设型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从哲学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内部孕育产生的。这是人类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的产生过程突显了人类社会主导文明的继承性、发展性和包容性。不是强调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性,而是要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即用生态文明涵养工业文明,而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全盘否定。

  我国严峻的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全球化浪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等客观情况表明,单纯注重工业文明会把我们引向歧路。我们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内含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也同样内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因此,中国生态文明不仅包含工业文明的内涵,也体现生态文明的进步理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始终贯穿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绝不是说等我们完成了工业化以后再建设生态文明。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色”之所在。

  记者: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困难和关键对策是什么?

  孙鸿烈:首先是现阶段全民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漠,生态文明观念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的心田之中。特别是有些干部和群众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对自然生态规律缺乏认识。在一些地方,GDP增长率成了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此外,追求奢华、过度消费、挥霍浪费等消费观念也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其次,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第三,我国生态先天脆弱,后天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地区差异不断扩大。

  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影响生态文明发展的一切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态意识,它包含了指导人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方法、组织和规划等意识和行为。必须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第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与普及。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工业化,但又面临信息化、生态化的现代化挑战。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重建自然生态的平衡,加强绿色科技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和以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氛围,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不断增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生态意识;放眼未来,确立“物我两利”的开发观念。第二,重视干部考核指标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构建生态文明,干部考核必须要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指标。要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核算评价体系,把资源、环境、民生等纳入考核内容,使各级干部由原来主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变为全面关心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必须坚持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多样,然而最脆弱的也是生态。不同地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问题。要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学原理来选择发展项目,注重发挥本地特色资源的优势,以绿色科技、生态科技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节约利用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在资源环境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必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为突破口,发展生态产业。例如青藏高原正在为更好地发挥我国生态屏障作用而努力。当地领导和人民群众致力于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草场,维护碧水蓝天,发展农牧业和旅游业,为全国作出了贡献。而在生态问题欠债过多,留下巨额生态赤字的地方,必须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例如,上千年的过度开垦利用造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的局面。国家对这一地区生态状况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采取了诸如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改梯田、由单一粮食种植到粮果牧综合发展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阶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人类区别动物十大特征
    北京时间11月5日消息,据《生命科学》杂志报道,无论从哪个角…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