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传统智慧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作者:郭纹铭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7

 

  推行生态保护是古代杰出君主的执政风尚

 

■阅读提示
  中国古代的杰出君主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生态保护,如颁布法令,对自然环境实行强制性保护;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官员;用“封禅”、“祭祀”等形式威慑统领人们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等。此外,不少君主还身体力行,亲自参加保护自然生态的活动。

 

  在推进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中,不仅一大批充满智慧的思想家做出了功昭千秋的贡献,更有以推进生态理念为执政风尚的一批杰出君主,他们比较自觉地担负起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


  颁布法令,对自然环境实行强制性保护。据东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旦考证并论述,夏朝的大禹即制定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施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逸周书·大聚》)西周文王专门颁布了“崇伐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说苑》)。虽很严酷,但已表明西周统治者对保护生态环境是何等重视。此外,周代还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野禁》和《四时之禁》。周代的生态保护法令几乎遍布于当时的各类典章文献中。春秋战国时期大约近5个半世纪,生产力发展较快,人口激增,战乱频发,环境恶化。但在一代杰出思想家的探索和呼吁下,保护生态环境仍然引起了有识君主的重视。著名的齐国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最先提出了做君王的一般标准是“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天下王”。(《管子·轻重甲》)对约束当时以及历代帝王保护生态环境起了重要作用。秦孝公在大良造(丞相)商鞅力主下颁布的《秦律》中,详细规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法规,强调违者将“被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做了修订,秦二世继位后,又进一步做了完善,使秦朝的环境法律更加完备。其中的《厩苑律》、《仓律》、《工律》、《金布律》,都详细规定了关于按季节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植被、土地、河流以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法令。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重大发现就是秦代《田律》,其中规定:除人死入葬伐木成棺外,其他的森林、水堤、田地、动植物等都在保护之列,违者处以严刑。


  西汉平帝以诏书向全国颁布《四时月令五十条》对保护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山川田野做了详尽规定。汉宣帝为保护益鸟下诏曰:“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班固《汉书·宣帝纪》)。


  唐代对环境立法高度重视,几代帝王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显著影响的最完备的封建法典。其中专设“杂律”,对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制定了系统、具体而严密的法令。后来的宋元明清朝的法令也延续了《唐律》的基本模式,对保护生态资源起到了重大作用。


  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官员。据考证,早在西周时期,从周文王开始就设置了专门的行政机构来保护生态环境,当时称之为“虞衡”,是专门掌管山林川泽的政府机构泛称,其主要职责是保护自然资源,制订相关政策法令并贯彻执行。史载:“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柞氏”,掌政草木及林麓”(《周礼》)。


  秦汉时期“虞衡”称为少府,设有林官、湖官、陂官、畴官等。隋唐时期,专门设立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旧唐书·职官》)。宋元明清时期,元朝设有专门的虞衡司,宋及明清各朝均由工部主管生态资源保护事宜。唐代还把京兆、河南四郊300里划为禁伐或禁猎区,设置了专门保护区。


  用“封禅”、“祭祀”等形式威慑统领人们崇尚自然,保护生态。中国古代帝王大都有祭祀登封名山大川之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登封泰山。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至公元前89年,先后8次登封泰山。此后,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或登封泰山或到泰山祭祀天地。古代帝王如此崇尚名山大川,除了宣扬他们的文治武功,以巩固统治地位外,还有震慑统领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的目的。对此,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0年(开皇二十年)下诏天下给予了透彻的解释:“其五岳四镇,节宣云雨,江河淮海,浸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隋书·帝纪第一》)。


  唐朝皇帝对自然生态的崇拜更盛于隋朝,其历代帝王对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大肆祭祀封禅。《旧唐书·礼仪志》载:“神州及五岳、四镇、四渎、四海、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并皆从祀。”竟然把名山大川也封授各种王公称号。宋元明清也效法前朝之举,一以贯之。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期,也以保护满族发祥地的种种举措,昭示了崇尚名山大川的生态保护理念。清政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两次对长白山及周围广大地区下令封禁,并尊“长白山神”长达200余年。康熙、乾隆皇帝亲临吉林乌拉望祭长白山,且每年都隆重祭典,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片“神山圣地”。


  身体力行保护自然生态。尧舜禹汤之所以为后世所赞颂,是因为他们仁人爱物,以天下大同为己任,是孔子所极乐称道的理想君主。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仍,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一代霸主齐恒公发出呼吁,请求各国不要乱修堤坝,不要用河水损人利己(见《左传·齐恒公列传》),但他的号召没有人响应,生态破坏已无法阻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种状况才有了改变。他修订《秦律》并身体力行,登封泰山时,下令“毋伐草木”。西汉时,帝王们对保护生态资源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武帝刘彻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目标是“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草生,山不重,泽不涸;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班固《汉书·卷五十八》)。隋炀帝杨广是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在开凿大运河时,命人在河畔种满了柳树,目的是使“树根四散,鞠护河堤”(《炀帝开河记》)。其实也起到了降噪除尘、清新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


  唐代和北宋时期,都属于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时期。主要原因是和平时间较长,此外还有帝王们的高度重视。例如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泰山时下诏:“近山十里,禁其樵采”(《旧唐书·本纪第八》)。这实际上是对泰山生态实行封禁保护,并对其他名山大川也先后实行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禅泰山时也下诏“泰山四面七里禁樵采,给近山二十户以奉神祠,社首、徂徕山并禁樵采。”(《宋史·志·第五十五》)。


  金世宗完颜雍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即位时,百废待兴,人们生活极为艰难。金大定6年(公元1166年),他不得已下诏:“推恩天下山泽以赐贫民……唯灵岩五岳,留护灵脉,不在赐例,采伐者仍治以罪。”可见保护生态终是杰出帝王的夙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德国沃邦小区:绿色生态社区 人与…
    沃邦小区的“太阳能船”。沃邦小区渗水与排水渠。  近日,…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