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传统智慧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作者:郭纹铭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7

 

  践行生态保护是古代有识之士的优秀品德

 

■阅读提示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仅关爱平民百姓,还热爱和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家园。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里革“断网匡君”、龚遂渤海种树、李冰修建“都江堰”等一系列感人事迹,他们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为普通大众做出了表率。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条,很多人更认为自己应“先天之忧而忧”。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范仲淹强调的“天下”,已非从一般意义上关爱平民百姓,而兼有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泛爱”。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顺应自然,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造福人类,成为了中国古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从政品德,他们书写了诸多传诵千古的佳话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光辉业绩。


  里革与“断网匡君”。春秋时期的鲁国,鲁宣公姬馁在位(公元前608年~591年),为保护生态,他颁发了禁止乱采滥捕的诏令,规定禁渔期。但身为一国之君的鲁宣公却自己违犯禁令,在鱼孕期撒网捕鱼。大夫里革见了毅然割断其网(罟)而弃之,并以古训“助宣气也”、“助生阜也”、“畜功用也”、“蕃庶物也”(对万物加以保护,使之繁衍生息,不能只用不养)严厉批评鲁宣公“贪无艺也”。鲁宣公听后说“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他命司官把网收藏起来,“使吾无忘谂(忠告)。”宫廷乐师存劝鲁宣公“藏罟不如置里革侧(身边)之不忘也”(《国语·鲁语上》)。里革不但没有被刑,反而得到了重用。


  龚遂与渤海种树。汉宣帝时,渤海郡(今辽宁、河北的渤海湾一带)发生饥荒,盗贼并起,难以镇压。朝廷命龚遂任该郡太守。龚到任后,并未兴兵清剿,而下了一道文书:“持农器者为良民,持兵器者乃为贼”。其治乱方略中有一重要内容:要求属民每人每年种一棵榆树。不久渤海郡由乱而治,成为环境优美地区。汉宣帝大加赞誉,在全国推广龚遂的善举,并把辖区内植树绿化面积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一项标准。


  李冰与“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岷江与成都平原顶端交汇点。这一带雨季洪水由山区夹带大量泥沙顺流而下,严重威胁下游的成都平原,淹没大量良田,而平时许多农田却因无水可灌,严重干旱,几近颗粒无收。战国时,秦昭王派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携其子详细勘察了川西数百里山川,并就地取材,因势导水,于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建成了集防洪、航运、漂木和灌溉于一体的都江堰。常璩盛赞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至今仍在发挥重大作用的生态环保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的主要特点是:不建拦河高坝、不积蓄大量江水、不人为抬高江面,巧妙利用而不改变长期形成的地形地貌,具有防震和消除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等作用,极具科技含量。唐代大诗人杜甫赞叹不绝:“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李白赞曰:“芳树笼秦栈,春江绕蜀城。”


  刘彝与“福寿沟”。唐末,江西赣州屡遭洪水侵害,百姓苦不堪言。北宋熙宁年间,郡守刘彝上任后,经实地考察,科学地提出了根据城市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特点整治的方案。以州前大街为排水分界线,西南部以寿字型挖沟,东北部以福字型挖沟,因地势而利导,把排水系统设计成集污水排放,池塘调节雨水流量和空气湿度,池塘停积淤泥、减少排水沟淤积、池塘养鱼、淤泥作肥料种菜等生态环境循环链系统。福寿沟以自然流向,把污水排出城外。又在出水口处建10余个水窗,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借下水道水力冲开水窗排污;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借江水之力自然关闭水窗,防止了江水倒灌。据悉,目前福寿沟仍在赣州老城区发挥着作用。


  李泌与“相国井”。杭州因水而美,但历史上也常因水而患。唐代以前,西湖在杭州城墙外,仅为随海潮涨落的泻湖,随时可能被废弃。后任宰相的李泌到杭州任刺史时,见当时杭州人都饮卤水,极不卫生,就组织民工自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槽内安装竹管,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挖六井,只要西湖水不干涸,井池内日汲千万担水亦不干竭。西湖遂成为杭州居民的清洁水源。后人称六井之中最大的一口为“相国井”,以纪念这位唐朝宰相。


  白居易与“白公堤”。距李泌开六井41年后,杭州又一任刺史白居易到任。此时六井与西湖的通道严重堵塞。白居易几经考察,认为急需组织民工疏浚六井。之后在钱塘湖上修筑拦湖大坝,将原来的湖堤加高数尺,减少了水患,百姓从此有清洁水可用,消除了水患侵害。白居易在《杭州回舵》诗中有名句:“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从此“西湖”盛名应时而出。时人把拦河大坝取名“白公堤”,以纪念这位大师级的官员。


  苏东坡与“苏堤春晓”。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严重污染,公元1089年,苏东坡到杭州任太守时看到荒草蔓延、臭水横流的西湖大为沮丧,于是上奏朝廷请求治理。他在奏章中写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他动用大量民工,将运河深挖至8尺,使盐桥河与运河相通,流经郊区的茅山河与钱塘江相连,另在钱塘江南侧建水闸,海潮高时将闸关闭,潮低时开闸放水。水经过茅山河到达城北时,泥沙早已沉淀,清洁水流进盐桥河。在此基础上,扩大西湖湖面,清理大量淤泥杂草,在西湖上由南到北筑一条长堤,堤上遍植柳树、桃树,春天满目姹紫嫣红,故有“苏堤春晓”美誉。杭州也因此成为闻名天下的生态美城。“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这是人们对曾任杭州“市长”的白居易、苏东坡发自内心的赞誉,至今广为流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德国沃邦小区:绿色生态社区 人与…
    沃邦小区的“太阳能船”。沃邦小区渗水与排水渠。  近日,…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