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传统智慧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先哲的生态观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阅读提示
一是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系统完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文化体系,加强对国人的生态文明教育;二是不断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三是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加大环境指标考核力度;四是坚定实施“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加大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坚持科学发展。
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精髓——朴素的生态观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与天地参”,是我国古代优秀思想家对中国和人类的巨大贡献。他们主张的“仁者爱人,兼及万物”的闪光思想,指引着几千年来的中华儿女树立了尊重自然万物的传统美德,约束着人们对大自然“养之有道,取之有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从而实现资源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永续发展。这一先进的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民族的思想观念上打下了深刻烙印;他们充满智慧的实践,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蓝天碧水。
当然,我国古代对生态的保护也并非尽善尽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时常发生。一是战乱对生态的破坏。例如春秋战国长期诸侯争霸,血与火的历史同焦土与尸骨共存,黄河中下游各国“以邻为壑”(《孟子·告子下》),常利用江河水势损人利己,生态遭到破坏。另外,历代政权更替时期的战乱对环境的破坏问题也较为突出。二是人口激增引起环境恶化。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剧增,出现了“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管子·八观》)等问题,人们为争生存而盲目乱采滥伐,使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三是封建迷信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例如古代流行的炼丹,这些丹砂原料不少都富含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等元素,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四是少数地方燃煤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宋代的延州(今陕西延安)就出现了燃煤取火,“石炭(烟)亦大,墨人衣……‘化尽素衣人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沈括《梦溪笔谈》),污染了空气。五是一些帝王大搞“政绩”、“形象”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秦代大兴土木建造的“阿房宫”,不但动用了大量人力、财力,且大肆砍伐各类树木,烧砖凿石建筑宫殿,周边生态环境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等。尽管如此,由于古代有识之士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觉醒较早,如前所述,积极采取了许多有效办法加以遏制,因此,使环境污染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没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综观我国古代生态保护的历史,有许多重要的启示值得重视。一是国家和社会长期和平稳定是生态保护的黄金时期。例如西周的“成康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还有清代的“康乾盛世”等。据考证,这些时期都是我国历史上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的最佳时期。二是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并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生态保护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作为文化精髓,深深地融入到世代国人的血脉中,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和当时大多数人的基本人格,这是一个民族有了深邃的思想文化才能培育出的高尚品德。三是经过历朝历代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严格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古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强制性约束,是我国自然生态在历史长河中能得到较好保护的根本保证。四是一大批杰出人物的先进思想及其身体力行,为保护我国古代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五是顺应自然、科学治理,是保护生态、造福人类的基本定律。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
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加上清王朝腐朽衰败、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疯狂蹂躏,使中国大地炮火连天,这段历史没有给国人以保护生态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紧接着就是3年抗美援朝,之后从1957年开始至1976年“文革”结束,直到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召开前,种种历史原因使我们无法把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上。概算起来,历史只给了新中国不到30年的生态环境治理时间。30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环境保护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我们正在以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供养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负担着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时不我待。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路。
借鉴古人的经验,至少给我们建设新时期的生态文明提供4点启示:一是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系统完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文化体系,加强对国人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全民族树立起生态文明荣辱观。首先要教育我们的干部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率先垂范推行绿色发展;其次要教育我们的人民树立低碳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遵从古人“与天地参”的理念,树立“天人和谐”观;同时要教育我们的企业家,以低碳绿色发展为时尚,严格履行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社会责任,实现绿色发展;更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不断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于1979年颁布,从1989年修改至今已经20年了,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一些环境单项法的建立和日臻完善,已经为修改我国的环境大法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建议应在适当时期,组织修订国家环境法,以完善环境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理环境。三是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加大环境指标考核力度。“十一五”环境规划实施取得可喜成果证明,考核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严格的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项目应是包括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国民健康等在内的综合性指标。要加大绿色GDP的考核权重,制订和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形成与有效约束相结合的严密机制和政策导向。四是坚定实施“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措施,加大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坚持科学发展。引导企业发挥节能减排、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作用,义不容辞地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用先进的环境理念武装企业管理者,采用先进的科技和环境标准建设改造管理企业。规范监督企业节约能耗、治污减排,杜绝偷排漏排,尽快实现零排放和无害化排放。
最后,笔者用中国著名生态环境保护践行者、已故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生前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我,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