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概述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既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记载,也有丰富的实物佐证,许多精华部分一直继承、发扬光大至今。追寻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源头,理清其历史沿革的来龙去脉,应当从有文字记载的久远时代开始。这不仅有利于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升华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且对于生态思想的古为今用,丰富我国的生态文明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缘起

 

    人类之初,本与自然界浑然一体,完全依赖自然生产力生活。由于没有能力抗衡种种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现象,因而产生了对生命体和自然环境的敬畏。考古发掘表明,在漫长的蒙昧时期,人类以图腾等形式表达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畏惧。这是人类最早产生的生态文化现象。

    1.对动物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思想萌芽

    远古时代,先民们把某种动物作为图腾崇拜,产生了最早的图腾神。例如,我国传说中的“黄帝族以熊为图腾”;“夏族以鱼为图腾”;“商族以玄鸟为图腾”;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实行以鱼为象征的生殖器崇拜,并举行“鱼祭”。我国古代图腾崇拜非常普遍,崇拜的动物很多。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有动物崇拜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一方面崇拜大自然,依靠大自然提供食物和避风遮雨的场所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又惧怕大自然,因为人们经常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也抵御不了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便以崇拜图腾的方式乞求大自然的恩赐与保护。在长期的进化中,人们逐渐积累了顺应自然的理性认知,这就是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的生态思想萌芽。

    2.对自然环境现象的图腾崇拜是又一种早期生态思想萌芽

    如果说对动植物的自然崇拜,是源于自然生长发育的动植物提供给人类以衣食之源,从而对其产生图腾崇拜的话,那么把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水、火、山等自然物尊奉为神,是由于古人类对自然环境运动现象无法从科学上进行解释,从而对自然现象产生原始感性经验,即把自然当作神加以崇拜,并以某种顶礼膜拜的仪式寄托人类的某种愿望;同时,也把自身看做是顺自然神意而生,受天地之命而降。

    其实,在世界各个民族的自然观上,曾普遍存在自然崇拜现象。古代人类无论是狩猎和采集,还是农耕和牧畜,天时地利具有决定性作用。由此看来,这种自然文化现象就是“天地人”协调的生态哲学思想萌芽,即人、动植物都是自然所生;大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雷、雨、风、云、水、火、山、石等。

    从积极的方面看,是人们已意识到这些生物和自然现象对人类有重要意义。为了生存,对自然界既要依附、顺从、和谐,又要斗争和保护。这不仅表现为一种信仰,也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对当时保护生命和自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人类最早的生态思想和实践,它的精华部分已经融人中华文化,并成为一种传统观念传承至今,为后人所遵从。

    3.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源于农耕文明

    如果在旧石器的采集、狩猎期形成了生态思想萌芽的话,那么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进入了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则促使生态思想由萌芽走向人类生态学思想的逐步形成。

    种植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了古代文明时期。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发展的显著标志。它意味着人类从自然文化时代过渡到人文化时代。自然文化的所有领域,即无论是物质生产——采集和狩猎,或人口生产——“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杂婚”形式,还是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自然而然的,是和自然界浑然一体的,甚至美(装饰品和雕刻)也表现了自然主义的特色。农耕文明却不同,与自然文化相比,是重人伦和人事的,是一种人文化,是人用文字记载的文明。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和”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且把热爱土地和保护自然融人了这些观念中。在实践上,创造并总结了一整套提高耕作技术的丰富经验,如种植制度上的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耕作制度上深耕细作和水、旱耕作的技术,以及栽培制度上的中耕除草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早在上古舜帝时,就设有管理自然的虞官伯益。到先秦时代已设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并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规定。如《礼记·月令》根据保护生物资源及生产的需要,曾提出过各季、各月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具体规定,《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四时之禁”,《淮南子·主术训》中有关保护生物资源的“先王之法”,对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生态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淮南子·主术训》)。纵观中外历史,凡是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都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凡是强调对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民族,其古代文明也都延续至今;越是不断更新自然力的文明,就越是能持续繁衍不息。我国许多农田已开垦耕作了上万年,至今仍然丰产丰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4.缺少生态理性是诸多古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曾辉煌一时的古文明消亡了,他们作为历史陈迹被淹没在沙海之中,沉埋在黄土之下,或被浩瀚的海洋所吞噬,只是在考古发掘中人们才知道其昔日的光辉。历史学家在研究这些古文明毁灭时,揭示了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严重破坏森林和其他绿色植被,过度使用土地,以致生态的恶化使无际的沃野变为荒漠的土地,失去支持生命因素的能力。

    这种历史现象发人深省:越是古老的文明,其古老的主人越是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越是拼命从大自然中索取。换句话说,越是一开始拥有良好生态与环境条件的部落或民族,就越是易于逆生态规律而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是悠久,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就往往越是深化而广泛,从而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也就愈加严重。以至生态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他们的历史:“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一旦生态与环境迅速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

人类的文明源于农业,但农业并不仅仅就是耕地和粮食,它必须有一个“土壤-农作物-林木-草植被-水体-水生物”相互支撑的基本生存体系。而一个“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科技-教育”相互促进的人文环境,一个尊重生态、热爱自然的人类思想意境和一个良性循环的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的稳态进化,才能形成现代生态文明。不管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如何发展,也不管无土栽培技术怎样先进,在没有营养元素的支撑层中是种不出庄稼的,在没有水源的地方是永远生长不了鱼类的。

 

二、“天地人合一”的生态观

 

    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思想,对生态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与天地人合一思想和由此衍生出的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1.“天地人合一”是古代生态系统思想的萌芽

    我们尚不能断定中国古代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的思想。但从哲学意义上看,“天地人合一”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思想萌芽却是没有太多争议的。这是由于“天地人”思想具有客观性、整体性、统一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建立在朴素的系统哲学基础上的。早在3 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其基本点是人与自然统一。既然天地代表大自然,人与其他生物又是自然所生,这就形成了人、生物和环境等自然现象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大生态观或者叫做朴素的生态系统思想。

    2。“天地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态思想

    “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宏观战略思想,因而也属于大生态思想的萌芽。《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说,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也就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当然,人不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在遵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采取积极的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上乾》)从周代起,经先秦至明清,历经3 000多年,这种“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为大多数哲人所宣扬、解释和发展,成为代表中国哲学基调的思想,并在发展中又不断丰富和完善。“天地人合一”思想具有宏观、整体与和谐的内质,这与生态思想的哲学辨识是统一的。所以,“天地人合一”思想一向为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及其文武战略家所青睐。

    儒家对于“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极重要的贡献。相传孔子作《易传》,在《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义。”《易传》以天地人“三才”之理作为自然法则,建立有条理的世界体系。孟子以“诚”这一概念阐述天人关系,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向。《中庸》把“诚”视为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诚者物之始也,不诚无物”,从而要求人以“诚”这一道德修养达到“天地人合一”。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但它们是“合而为一”的。他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又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之神》)

    我国古代这些论述“天地人合一”思想的例证,可归纳为一点,即把自然界、人和万物看做是统一的整体,可以说这是大生态思想的萌芽。

    3。“天地人合一”的人类生态学思想

    天地人合一思想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涵义,即人本思想。从生态学观点看,这是典型的人类生态学观点。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的吃、穿、住过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生态科学的分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以解决吃、穿、住为主,可见当时的人本思想与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不谋而合的。孔子对“天”的解释就是立足于人的产生。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把天和时间联系起来,世间万物皆“天”所生,天是指自然界。可见“天地人合一”有比较深刻的人类生态思想的萌芽,即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与万物既然都是天地所生,他们是共生共处的关系,当然应该和睦相处。

道家也提出了“天人一体”的人本生态思想。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的。道家承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同时以人为本,但不承认主宰者:“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曰大。”(《道德经》,第34章)庄子对天也做了精辟的解释,他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秋水》)也就是说,天就是自然,人是自然所生,但人能变天然的东西为人为的东西,两者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人是主动的一面,“乐”与“不乐”,就看人与自然采取“和”还是“不和”的态度。庄子强调天就是自然的东西,人变自然物为人造物,以便为人服务。事实上,也正是这种人本生态思想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区别,即人能把自然的东西变为人为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重塑我们的“生态伦理”
    [原创]延安生态环境建设的成
    台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
    21世纪,生态建筑学时代
    [原创]推进实现“三个转变”
    中国防沙治沙:尊重自然 改善
    绿映汾河春意闹
    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
    电子废弃物:危害生态的凶手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评析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