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沙尘暴敲响生态警钟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沙尘暴敲响生态警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9

 

    石羊河尾闾端的民勤绿洲的退化问题只是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在黑河流域的额济纳旗绿洲等也有类似的问题。黑河下游古称“弱水”,魏文帝曹丕曾经赋诗赞美其“弱水潺潺,落叶翩翩”。的确,古代弱水居延三角洲河网交织,湖泊浩淼,林草丛生,天然绿洲密布,是匈奴等少数民族游牧生息之地,也是居延——黑城文明的发祥地。从2000多年前汉代移民屯田、首创灌溉农业,到清代大规模修渠引水、开发灌区,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将河西走廊建成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黑河的经济产出越来越少,至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东、西居延海相继消失。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总量11.34亿立方米,干流全长670公里,年流量10.31亿立方米,是甘肃河西走廓三大内陆水系之一。流经阿克赛、肃北、敦煌、安西、玉门等地。但哈拉湖现已干涸,成为一片盐碱滩。疏勒河现消失于安西西湖附近,其支流白杨河、石油河、踏实河、党河、安南坝河等均不汇入干流而自成体系。敦煌月牙泉不断收缩,位于疏勒河最大支流党河下游的敦煌市,地表径流告急,持续大旱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漏斗遍布整个敦煌绿洲。

    在甘肃省气象局和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的《对民勤绿洲退化问题的探讨》分析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的结论: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退化发生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长期影响的结果,也是典型的环境蠕变问题,三大沙漠东、西、北三面挤压、蚕食,导致民勤绿洲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果这三大沙漠连成一片,加上长驱直入的河西走廊“狭管风”,不仅民勤绿洲不保,荒漠化还会危及武威、金昌,拦腰斩断河西走廊,甚至对整个华北地区的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对民勤绿洲的现状、荒漠化程度、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作了大量研究表明,现在民勤是甘肃省境内的两个沙尘暴中心之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勤沙尘暴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根据统计,引发沙尘天气的冷空气沿西方、西北、北方路径入侵我国,西方路径的冷空气占入侵冷空气的33%,西北路径为41%,北方路径为25%,其中沿西北和北方路径入侵的冷空气都会途经民勤绿洲,如果绿洲消亡,民勤沙尘暴源区的面积将会显著增大,将导致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显著增多,同时也将防御沙尘天气的前沿阵地向东推进约200公里。

    这些警报无疑宣布了整个河西走廊生态正在全面告急。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暖影响降水和蒸发,对该地区水循环有深刻影响。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历史上古绿洲土地丧失沙漠化的悲剧证明,所谓沙进人退,实际是水退沙进和过度垦荒导致的环境恶化,因此日益凸现的“水荒”和人类不恰当活动是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这是典型环境蠕变问题。导致民勤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日益加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要保住这片绿洲就要解决来水问题,这就必须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入手,才有可能使民勤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启示:警钟为水而鸣

    水环境是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要从根本上解决河西走廊东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增加水资源才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由之路。水从哪里来?西北地区严重缺水,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等人类活动致使湿地萎缩、天然植被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渍化等自然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日益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地下水的开采已经过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特别是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些线索把我们的目光牵连到了作为河西走廊生态基础的祁连山和它身后高远的天空。

    祁连山北麓断续分布着长约1200公里的巨型绿洲链,正是高山的雪水孕育了河西走廊上这些大大小小的绿洲。研究表明,祁连山区增(雪)雨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河西走廊地区降水虽少,但其南部的祁连山区的空中水汽资源却相对丰富,山区中最大的降水量达600毫米以上。据计算,祁连山区空中水汽有15%左右形成降水,而河西走廊不足3%,水汽转化效率明显比我国其它地区低,这说明大部分空中水汽根本没有参与该地区的水分循环过程越界而过。在空中水汽和上升运动相对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凝结核不足无疑是制约祁连山区地形云降水的关键所在。一般,自然发展的云所含的冰核不充分,冰晶核化作用太迟缓或核化速率太小,常常形不成降水。因此,在祁连山区,通过播撒人工冰核,使之活化产生冰晶,再从过冷水滴向冰晶转移水份,促进降水的形成,能有效提高空中水汽的降水转化率,增加该地区降水量。所以,气象学研究的结论是——向天要水救民勤!

    甘肃气象部门正在祁连山附近进行人工增雨雪的前期野外试验,他们发现:祁连山区除了水汽丰富利于增加降水外,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人工增雨(雪)的极佳地区。首先,祁连山区的高大地形容易截获过境的空中水汽,地形又处于迎风坡的位置,气流爬坡作用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云和水汽上升凝结过程,非常有利于人工催化后的云在地形抬升的作用下凝结成雨;其次,祁连山区全年云量丰富,具备全年候人工增雨(雪)的良好条件,冬季人工增雪加大的祁连山区冰雪蓄积,其融化产生的径流可有效调和补充少雨节季的用水;再之,祁连山区地表温度低,地面蒸发量弱,本地无效消耗较小,人工增加降水的利用效率较高。因此,祁连山区是实施人工增雨(雪)的极佳地区。同时,气象学家发现,近年来祁连山区空中水汽有增加的趋势,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气候变化背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重塑我们的“生态伦理”
    [原创]延安生态环境建设的成
    台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
    21世纪,生态建筑学时代
    杨文斌:使用新技术 抗衡沙尘
    [原创]推进实现“三个转变”
    中国防沙治沙:尊重自然 改善
    绿映汾河春意闹
    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
    专家会诊:今年沙尘暴为何如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