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 ![]() ![]() |
|
|||||
| |||||
沙尘暴敲响生态警钟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9 | |||||
记者了解到,目前,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部“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已正式启动,并且正在积极向国家申请在河西走廊建立科学化、集成化、规模化的人工增雨(雪)作业工程体系。此举不仅提供维持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的用水。并使之成为保卫民勤绿洲生态最有效手段。项目的实施还将为祁连山-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增加10—15%的降水,预计每年可增加降水约7亿立方米。这对缓解河西走廊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拯救民勤绿洲,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将做出不可替代的积极的贡献。张强研究员说,兰州干旱所联合国内各大学院所的50多位科学家正在申请的国家973项目“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这是向干旱和沙尘暴的一次宣战。 虽然自然的进程无法改变,虽然作为天气现象的沙尘暴无法消除,但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包括水资源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趋利避害和停止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启示。由此可能还会引发许多思索,而且与沙尘暴相关的话题在这篇简短的文字中尚未结束,因为在甘肃,被誉为黄河的“天然蓄水池”甘南玛曲县,黄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长433公里U字形的九曲第一弯,这一曲给黄河补充水量达45%。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的湿地面积已由6.7万公顷左右缩小至2万公顷,全境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了15%左右。 水环境的急剧恶化,导致其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今天的玛曲草原已严重退化,昔日最优良的天然草场,如今牧草普遍只长到脚背高,仅大型沙化点就有36处,并已出现了长220公里的流动沙丘带,1967至2000年间,已出现沙尘暴150多次。 当前,甘肃省气象局已经将甘南草原并同民勤绿洲的生态退化问题作为“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向地方政府提出了郑重的申请。气象学家正在担忧,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有可能导致甘南乃至青藏高原东部成为我国第四大沙尘源。 这不能算作一个悬念,在探索的足迹前方,这只能是又一个启示。(来源:中国气象报)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重塑我们的“生态伦理” [原创]延安生态环境建设的成 台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 21世纪,生态建筑学时代 杨文斌:使用新技术 抗衡沙尘 [原创]推进实现“三个转变” 中国防沙治沙:尊重自然 改善 绿映汾河春意闹 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 专家会诊:今年沙尘暴为何如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