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10年成绩单:从+3436到-1717

――我国荒漠化治理走在了世界前列
作者:程晖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28
   6月17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总面积约为262万平方公里,影响近4亿人口。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的荒漠化治理的成果如何?日前,记者走访了国家林业局。
  
  荒漠化土地连续十年缩减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05~2009年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被联合国称赞为‘中国防沙治沙走在了世界前列’。”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告诉记者。
   从1999年之前我国的沙化土地年均增长3436平方公里,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已经连续10年持续缩减。这说明我国防沙治沙实现了历史性转折,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
   “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相对于我国1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这个‘分母’来说,确实不大。”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王信建教授拿出计算器算了起来:“除一下差不多到小数点后三位数了。但是你别小看这个数。”
   王信建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农耕文明的形成,我国沙化土地历史上一直是扩大的。而从2000年开始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的净减少,而且,10年来缩减的趋势不变。”
  
  “遵循自然规律”的治理法则
  
   “10年来,我们遵守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按自然规律办事。”王信建告诉记者:“如在树种选择上,坚持以灌木为主,乡土树木为主。因为灌木小,耐旱。另外还要坚持雨养的原则,即看当地的降水量来确定树种,如果当地降水400毫米,就种适合400毫米的树种,因为要靠人工浇水是浇不起的。除了降水量,还要考虑当地水资源的情况,比如新疆有些地区只有30到50毫米的降水量,而蒸发量是2500毫米,但这里的沙化土地也是可以治理的,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可以将昆仑山和天山的水引过来治理。另外,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地方树种选择上也要因地制宜。如山上、山腰和山下、阳坡阴坡树种选择都不一样,总之要合乎自然规律。”
   “其实我国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只有50多万平方公里。这5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主要是农耕文明形成后破坏的。”王信建解释说:“然而对于一些在地质年代形成的原生沙漠,不好治理,也不要轻易去动,可以采取封静的办法自然恢复。但是在沙漠的周围,我们可以像做衣服一样‘锁边’,通过植树将沙漠固定住。比如新疆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锁边’少的3至5公里,有的厚度达到20多公里。”
   “可以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程度持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刘拓告诉记者:“这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区域性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分不开。如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两大工程扎实推进,探索了一整套工程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准噶尔盆地南缘、甘肃石羊河流域、川西北等区域性防沙治沙工程项目也取得了较好进展。
   “另外,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我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了考核结果通报制度,作为对省级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对防沙治沙工作更加重视,投入力度也加大了。”王信建表示。
  
   荒漠化治理的复杂性不容忽视
  
   荒漠化治理是造福子孙,泽被后世的工程。它不是一个地区治理,就只对这个地区起作用,而是有辐射性作用的。2006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37个星罗棋布的防沙治沙实验区,在防沙治沙工作实践中,也先后涌现出像王有德这样每年压沙3至5亩、带领107个农民治理荒沙27万亩的石光银这样的治沙英雄。但是我们仍要重视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荒漠化治理上,目前我们还有几个矛盾。”刘拓告诉记者:“一是认识还不到位。”他解释说,一些地方重经济、轻生态的思想依然比较严重,还没有把防沙治沙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当中还有一些松懈,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以破坏沙区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滥开垦、滥放牧、滥采挖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各地方的荒漠化政策和资金所需和投入力度有很大差距,荒漠化的复杂性和人们的认知度还有差距。
   “二是任务非常艰巨。”刘拓表示,目前,全国有173.1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可治理面积53万平方公里,按照现在每年缩减1717平方公里的速度,把可治理沙化土地变成非沙化土地尚需要几百年。特别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治理的沙化土地,沙化程度更重,自然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
   “另外,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只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属于集中投入、集中连片治理,但京津工程的沙化面积只占全国沙化土地的6%。从全国来看,北方大部分沙尘源区治理工作还非常薄弱,防沙治沙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刘拓表示:““破解这些难题,就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使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和生态两手抓,两手硬。”
   2011年开始到2020年,联合国确定世界荒漠化10年。即要提高荒漠化防治率和通过荒漠化治理老百姓的脱贫率。
   “我们是荒漠化公约的缔约国。我们不仅要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切实承担起应尽的各项义务;还要加强国际合作,用实际行动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刘拓表示。
  
  背景资料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来历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防治荒漠化列为全球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并建议联合国举行《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经过5轮政府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110多个国家在法国巴黎达成一致,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10月,公约举行签字仪式。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49/115号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呼吁各国政府重视土地沙化这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以此纪念这个全球达成共识的重要时刻。这个世界日标志着人类共同行动同荒漠化抗争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995~2001年,每年6月17日相关国际组织和缔约方都按照自行确定的主题开展纪念活动,掀起了一个个全球宣传的高潮。
   2002年起,联合国每年统一发布主题,号召各国围绕主题开展纪念宣传活动。
   2002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土地退化”,从某种角度上是对荒漠化问题实质内涵的解释,其意义在于向公众进一步说明,荒漠化不是沙漠的扩张,也不仅仅表现为沙漠的景观,可以是各种景观的土地的退化。
   2003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水资源管理”,与这一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淡水年呼应。人为的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干旱自然灾害,是引发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2004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移民与贫困”。由于荒漠化的蔓延,估计全球有1.35亿人面临背井离乡的危险,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人口的总和。荒漠化既是造成贫穷的原因,也是贫穷所导致的后果。贫穷是导致荒漠化的核心因素。
   2005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妇女与荒漠化”。这一年,联合国开展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发布了荒漠化专集,指出荒漠化形势依然严峻。这一年,再次强调妇女参与对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意义。
   2006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国际沙漠与荒漠化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美丽的沙漠和荒漠化的挑战”。该主题从更加广阔的意义表述了珍视和保护沙漠文化、生态价值,应对荒漠化挑战的意义。
   2007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挑战”,唤醒人们对气候变化和荒漠化相互影响的重视。强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恶劣气候现象,对干旱地区,尤其是非洲有可能加剧荒漠化和旱灾,使粮食供应更加得不到保障。
   2008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防治土地退化,发展可持续农业”,这一主题旨在强调土地退化加剧了农业经济的损失,威胁粮食安全,引发社会和政治动荡,其农业可持续性的威胁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2009年,世界荒漠化和干旱日聚焦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提出“保护水土是我们共同未来的保障”的主题。这一主题旨在揭示新的国际秩序下的安全问题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敌对侵犯,土地和水资源的丧失才是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2010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关注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将荒漠化治理和改善土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联系,强调了土地作为生命支撑系统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人类生存和拥有美好生活的意义。
   2011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关注森林和林木,与2011年是国际森林年相呼应,联合国确定荒漠化日的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鸟类巢穴:一个建筑工程的奇迹
    银喉山雀巢穴的舒适程度让人类无法想象。(自《纽约时报》)…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