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生态示范区 >> 文章正文 | ![]() ![]() |
|
|||||
| |||||
生态宝鸡第1篇:有一种自豪在今天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三秦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0 | |||||
如果把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那么渭河就是这个发祥地最重要的“源头”。从神农教人稼穑,到西周取代殷商;从秦人一统天下,再到汉唐雄风伟业,一条渭河承载了多少历史的风云精髓,蕴含着多少文化的积淀?渭河,曾经演绎过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的文明,而今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兴衰更替,渭河文明究竟是在隐隐地衰落下去,还是在悄悄积蓄复兴的力量?我们需要答案,我们寻找答案…… 在陕西境内沿渭河顺流而下,依次排列着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四座关中平原上最重要的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值得夸耀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今天东部沿海经济迅猛崛起之时,渭河岸边能否超越历史,能否再铸辉煌,沿海文明与内陆文明正在激烈地碰撞,刚烈而豪放的渭河传人,带着列祖列宗的荣耀,向世界发出了震耳的呼喊:我们不服! 在渭河的滋养下,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关中四座城市踏着新世纪大发展的雄壮节拍,正在秦川大地书写着一曲曲壮美的时代之歌。 作为肩负强烈社会责任的主流媒体,本报与三秦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一起欢腾……从今日起本报全力推出渭河岸边的城市故事——生态宝鸡、魅力咸阳、创卫西安、变迁渭南,谨以此隆重表达一种敬意,一种基于高歌发展的敬意,一种对关中人民英雄壮举的敬意。 宝鸡概况 位于陕西关中西部,辖十县两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城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 宝鸡地处陕、甘、川三省的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陇海、宝成、宝中三条铁路在此交会,是陇海铁路上第三个大十字。市区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00多公里。以市区为中心,已形成宝鸡到西安、平凉、成都、乌鲁木齐四条公路干线和110条支线的公路网。特别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和西(西安)宝(宝鸡)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宝鸡在沟通东西南北货运、开展国内国际贸易方面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这里原来有座木头桥 有人说宝鸡是一座桥的城市,对于桥的记忆“老宝鸡”心中装着太多的故事,1940年就来到宝鸡的张文宝老人就见证了一座桥的变迁过程。张文宝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位于渭河之上的新世纪大桥的钢索激动地说:“在这儿,就在这地方,原来有座木头桥。” 据老人回忆,那时候的渭河水很大,河上没有桥,两岸往来全靠小木船摆渡,沿河的很多地方都有渡口。后来水小了,就在现在大桥所在的位置打下了木桩,搭起了一座木桥。这是当时宝鸡渭河上惟一一座桥。要是水一大,木桥也就毁了,人们只好再用小木船来回摆渡,非常不方便。 “是啊,那时候渭河南面的老百姓想把自家生产的一点土特产运到河这边来换点钱可真不容易。”三岁就来到宝鸡的郑爱华老人接着说。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把他们记忆深处的碎片拼凑了起来,构成了当时渭河上看似模糊而又十分清晰的历史画面:波涛汹涌的渭水上,竖起了一根根木桩,一座不时摇晃的小桥之上,衣衫褴褛的百姓携儿带女,肩挑手提,艰难地奔走在这座惟一的简易木桥上,奔走在生计的路上……这就是最初的渭河桥! 站在新世纪大桥上,郑爱华老人高兴地说:“我妹妹离开宝鸡几十年了,上个月回来,看到到处都是新变化,特别是来到这座桥上,她都不敢相信这是当年老桥的地方,晚上非要拉上我到这儿来合个影,说是留个纪念。来,来,来,咱们也留个纪念好吗!” 黄土坡成了生态公园 天刚麻麻亮,冯诗清就起床了。他轻轻地关上房门,迎着尚未散去的淡淡晨雾,沿着北坡蜿蜒但十分平整的山道,向半山腰的北坡公园奔去。当2005年1月6日早7时许记者在公园里见到他时,冯诗清正把自己舞在一片剑花之中。当我们的采访刚刚进入主题,这位上个世纪40年代从山西来到陕西宝鸡的古稀老人笑呵呵地朗声说道:“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了,宝鸡北坡的历史我是最清楚不过了,那时候,别说像今天这样到处都是绿色,整个一个黄土坡,只要一下雨,黏黏的黄土和各种生活垃圾都能冲到坡下的大街上。” 冯老告诉我们,他的家就住在北坡公园下的一个社区里。从十几岁来到宝鸡后虽然搬过几次家,但在北坡脚下住的时间是最长的。“你根本想不到,那时候北坡下那个脏啊,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一下点雨,没有高筒雨靴你就别想出门。我记得当时大家都开玩笑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垃圾围家门,污泥上台阶。这话说得一点也不过分。你看看,现在多好,以前的黄土坡现在都绿化了,路也修好了,谁能想到这地方还变成了生态公园,我不说这变化有多大,瞎子摸也能摸得出来,以前就没办法和现在比。”老人的话语中透着一份深深的满足和自豪。 美在绿水环抱间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一个城市有了水,那么,这个城市就有了和大自然相近的灵气。 对宝鸡来说,这几年太缺水了,宝鸡人盼水,宝鸡人想水。 从自然条件讲,宝鸡似乎不应该缺水,渭河穿城而过,市区大大小小有13条河流。但现实是宝鸡缺水。就连宝鸡人吃的水,也是从嘉陵江源头截流而来的。提起水,“老宝鸡”阚韵清老人感慨地说:“我是当年随王震将军的部队从朝鲜回国后来宝鸡的,那时候别说是自来水,就是深井水都没有,哪像现在,水龙头一开,清亮亮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了出来,这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已74岁的段世雅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老宝鸡”,当她看到渭河拦河闸坝的宏大工程时感慨地说:“以前别说有一湖水让大家游玩,就是吃的水都是咸的,喝在口里那个苦啊。现在好了,虽然还缺水,但吃的水已经没有问题了,政府为咱老百姓想得这么周到,咱老百姓过日子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这水来得不容易啊。”是啊,这水确实来得不容易。站在宝鸡渭河湖畔,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段世雅老人那发自心底的水之情感。 面对着宝鸡有史以来惟一的面积达160平米的大湖,宝鸡,这个地处西北的城市平添了几分江南的灵韵,更多了些许清秀和妩媚,这就是现在的宝鸡,一个绿色环绕的宝鸡,一个绿水环抱的美丽城市! 我记住了和这个城市的市长的那个约定,相对于明天而言,今天宝鸡的美丽必定会成为新一代宝鸡人的美好记忆!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重塑我们的“生态伦理” [原创]延安生态环境建设的成 台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 21世纪,生态建筑学时代 [原创]推进实现“三个转变” 中国防沙治沙:尊重自然 改善 绿映汾河春意闹 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 电子废弃物:危害生态的凶手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评析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