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荒漠化防治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写在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作者:贾治邦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17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联合国确定今年的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这深刻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林木与荒漠化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积极保护和恢复林木及荒漠植被,有效消除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带来的灾害。

  (一)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或两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公布的全国第四次沙化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呈现四个重要变化:

  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减轻。与2004年比,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3.47万平方公里,中度、重度、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分别减少1.69万平方公里、6800平方公里、2.34万平方公里。轻度沙化土地面积增加2.73万平方公里,中度、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分别减少9906平方公里、1.04万平方公里、1.56万平方公里;

  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到2009年的17.63%;

  重点治理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二)

  通过长期的治沙实践,我们总结了一系列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认真贯彻实施《防沙治沙法》,普遍推行禁止滥开垦、禁止滥放牧、禁止滥樵采的“三禁”措施,强化植被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

  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集中治理沙化土地;

  坚持投入者得其利、治理者受其益。严格保护治理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治理者的积极性;

  坚持科学防治。坚持分类指导,总结推广了100多套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大大提高沙化治理成效;

  积极完善防沙治沙财政政策。中央财政实行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和草原补贴政策,一些地方实行了防沙治沙财政补助政策;

  坚持以榜样的力量推动治沙工作。以榜样的力量推动防沙治沙工作。

  (三)

  虽然我国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仍然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碍着沙区脱贫致富步伐,影响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进程中必须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

  必须深刻认识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沙区民生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以对党、对人民和对子孙后代极端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

  必须深刻认识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艰巨性,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我国现有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其中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按照现有治理规模与速度,完成全部可治理沙化土地的防治任务,还需要十几代的长期努力和艰苦奋斗。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必须深刻认识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复杂性,坚持综合防治的道路。必须坚持采取生物、工程等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四)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开创全国防沙治沙工作新局面。

  一是强化植被保护。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继续推行禁止滥开垦、禁止滥放牧、禁止滥樵采的“三禁”制度,促进荒漠生态自然修复。

  二是推进工程治理。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深入推进荒漠化、石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强化质量监督,规范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成效。

  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防沙治沙负责制,继续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落实,定期检查,严格奖惩。

  四是抓好科技治沙。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探索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

  五是发展林沙产业。培育一批经济效益高、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

  六是深化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民族前途命运。让我们共同携手,积极参与,关心支持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防治事业,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家林业局局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史前遗址调查获…
    广袤的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环境条件造成古人类的长期难以驻足…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