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与沙斗,其乐无穷”

作者:田雄    文章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14

见证场兴民富

“多种经营林为首,经费紧缺靠创收。”这是王有德的经验。26年来,为了从脱贫到致富,他和全场职工一起建果园、修苗圃、办砖厂、上预制板厂、承揽绿化工程,提出了“小工头、大老板”的创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兴场致富路。

昔日黄沙满天、生态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白芨滩林场,如今已是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期间,白芨滩被国内外治沙专家誉为世界综合治理沙漠的杰出典范,白芨滩治沙和发展模式也被国务院确定为加快宁夏经济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

11月5日,来自白芨滩各个管理站的12名职工代表参与了太中银铁路线银川工务段沙害综合整治工程招标会。会上,大伙分毫必争,竞标激烈;会下,这些久不见面的职工嘘寒问暖,好不热闹。

白芨滩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李海燕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平常大家都在自己的管理站、在自家的果园里,很难碰在一起,局里就经常组织大家在一起开展一些活动,让大家聚在一起。按照王局长的话说,场子大了,职工天天忙在田里(当地人将沙丘叫做“田”),更要相互间加强联动,团结在一起。

“要让职工赚钱,如果低于标的,局里要补上,决不能让职工赔钱。”王有德告诉记者,管理局就是职工的后勤保障,冲锋在前的职工遇到困难,管理局随时候援。

这一点,王有德非常自豪。

来参加招标的老职工李桂琴是白芨滩林场由衰到兴的见证者,也是白芨滩人由穷到富的受益者,更是继王有德之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色长城奖章”的第二个白芨滩人。如今有20年场龄的李桂琴拥有自己的林地、养殖场、果园和洋房,年均实现利润20余万元。

“职工今天的富裕,是王局长带着我们一点点苦干出来的。”“80后”的李海燕没有经历那个背披风沙植树造林的壮烈场面,但沙漠中一块块的草格让她感受到白芨滩人的不易。她指着四周已经被草格锁住的沙地告诉记者,这块沙漠是去年李桂琴的队组用不到40天的时间攻克的,曾经这里全部是流沙,却硬生生被职工降服了,而且工程全部达标,如今已是林场绿化的样板工程。

远处,一群回族妇女裹着头巾,正在用铁锹把整齐排列的麦草埋在沙里,筑成一个个草方格长城,顺着那条通向沙漠腹地的沙石路彼此相连、蔓延开去。

法律烂熟于心

从1976年到林业系统工作至今,王有德和植树造林打了30多年交道,他记不清自己种了多少棵树,造了多少片林,但他清楚哪些树在什么时候需要防虫治病,什么时候该施肥浇水,而对如何依照法规治沙护林更是烂熟于心。

按照森林公安局白芨滩分局局长高灵宝话说,如果说王局长防虫治病、施肥浇水是凭多年的经验的话,那么依法规治沙护林则完全是靠他对照国家法律法规一条一款抠出来的。

“王局长包里始终装的是法律,磨破嘴皮讲的是法律,处理问题依据的是法律。”高灵宝告诉记者,“法律作为干好林政工作的有力武器,在他的推动下,有效扭转了一些占地部门不按法律不按政策办事的错误做法,特别是规范了‘先林后地’的林地征占程序。”

“沙漠种树本来就难,种下的树如果不护住,保护区如果不依法保护,那还费那个工夫干啥?”王有德向记者直言,“科学治沙、综合治沙的前提是依法治沙,而依法治沙的前提则是依法维护护林人员的权益,依法维护保护区不受干扰。”

对待一些与当地百姓的纠纷和矛盾,王有德除了耐心处理外,还觉得又多了一份责任。“像保护区这么大的面积,怎么保护?最早的时候,我只能是在遇到纠纷时,耐心给当事人讲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老百姓不是不遵纪守法,只是不知法不懂法,你给他讲了,讲清楚了,他能理解了,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为了让辛苦治理的成果得以保持,也是让全国治沙成果得以巩固,王有德在担任第10届全国人大代表时,提出对沙源地的林区、天然草原实施禁牧等方面的建议,并在宁夏得到了落实。

想传递一种精神

王有德除了喜欢被人称呼王代表,另一个称谓也让他感到自豪——王劳模。

“‘全国劳模’只是一个符号,我只是其中的代表,它应该属于全体白芨滩职工;劳模精神其实就是白芨滩精神。”王有德由衷地感慨,“今天是周六(11月5日),我们各个科室的职工都自发来局里工作,我们没有双休日,常年如此,有事打个招呼,没人怨言,他们真正把这当作自己的家了。”

在这样的精神支撑下,“十一五”期间,白芨滩累计完成造林16.3万亩,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85%以上,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0.6%,特别是在大泉干燥型流动沙区,实现了沙漠后退20公里的伟大壮举。

但王有德向记者坦言,之所以喜欢劳模的称谓,只是想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从表面看,白芨滩有很大成就、很多荣誉,但我们自己很清楚,现在到了最艰难的时候。首先是治沙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阶段,容易的地方都拿下来了,剩下的都是流沙、偏远、水文条件极恶劣的区域;二是原来明显的环境矛盾,主要任务是治沙,现在面临的新任务是如何以沙养沙、以沙养人,只有这样才能长期管用,才能真正完成保护祖国母亲河、保护子孙家园的千年基业。”

“十二五”期间,白芨滩给自己定了计划,要消灭区域内所有残余的顽固性沙丘,在巩固“荒沙变绿洲”成果基础上强力实施“绿洲变家园”工程,大力发展林果业、养殖业、旅游业,让沙漠养人。

实际上,这是王有德给自己定下的又一个任务。

“我还想带领大家再干100年!” 因为沙漠,王有德离开了家乡,但因为沙漠,他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与沙斗,…
    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有两种工作不能推脱:一种是必须做…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