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延安市全民动手抓生态,生态发展的速度快,效果好。但是,用生态学的眼光看,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还处在生态恢复的初级阶段。为了巩固成果,进一步将生态建设提高到新的发展阶段,还需要着力分析和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生态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延安的植被恢复建设,包括森林恢复和草地恢复。因此,在退耕还林草工作中,要考虑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和分布的地域性。科学认识境内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这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地质历史上,黄土高原是否生长过原始森林或茂密的灌草植被,学术界曾有相当的争论。有一派认为黄土高原没有生长过原始森林。早在19世纪80年代,到中国考察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Richthofeu)就认为黄土是草原风积物,厚层的黄土地带不适于林木生存,所以不会有原始森林出现。换言之,他认为这些连续不断的濯濯秃山,从远古到现在一直就是这种状况。近年有学者研究,在黄土层中未能检验出远古时期的孢粉,因而支持李希霍芬的说法,认为黄土高原从来就没有森林。 这个问题之判定对于包括延安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原层黄土真的不适于森林之生存,则在此地区就不可能以人工造林来重建生态环境。于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进行实地研究。考察队的意见认为过去广大黄土地区是有森林的,肯定在有农业生产以前,该区的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与森林草原。研究黄土高原的权威地理学家和他们的学生们极力支持这个理论。
我们引用这一学术资料,是为了深化对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性的认识和把握,找准方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性。反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种草运动,但是收效甚微,不少地方以低产林或小老树而告终,而人工草地由于品种单一,更新不合理,所剩无几。“沙打旺”的兴衰就是例证。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必须加大科研的力度,遵循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立体化发展。
二是树种草种结构单一。延安市面积3.7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降水、气候差异性大。降水量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干燥度由南部向北部逐渐提高。形成了地带性土壤和相应的草地类型的水平分布也呈现渐次递变。这种地带性分布,看起来似乎是沿南向北的,但有时又受局部地形地势的影响,可能在小范围内对气候的干湿又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本区的黄土丘陵草地,可能会由于处在高丘陵上部,而出现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分布的综合作用,造成植被分布的复杂性。这种气候、地形的复杂性给我们造林种草品种的选择增加了较大的难度,而品种单一,不仅无法促进自然系统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导致植被生长缓慢,难以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多年来,我们对这一自然地理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在生态建设上走了不少弯路。总结历史经验,应用生态学知识,我们要选择延安市适宜生长的林草品种,特别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品种,如杨树类、白榆、旱柳、刺槐、臭椿、沙棘、山杏、柠条、山桃、沙打旺、草木犀、紫花苜蓿、披碱草等。另外在较阴湿和高海拔地带可栽植一些油松、云杉、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即是乡土品种,也要充分考虑局部地形.地貌和小气候的影响。
三是生态建设科技成果储备不足,技术支持薄弱。
延安市作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总体上比较落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各类产业技术人才缺乏,在生态环境建设向深度发展的新形势下,相关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储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比如,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实用技术创新不够,科研与生产脱节等问题,降低了科技支撑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业技术成果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体制不顺和推广交流的滞后,尚未形成系列化的配套技术,极大地制约了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此外,科研和技术设备落后,经费缺乏,信息不灵,消化推广新技术成果的能力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们多年来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一直存在“三低”问题,即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林木生长率低。归结在一起,就是造林效率低。据调查,有的地方人工林保存率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同期全国30%的平均水平,且多以杨树、刺槐为主。同时人工林还普遍存在着矮化、纤细、低产、稀疏等问题。
四是退耕还林的稳定性还存在一定压力。不久前,延安市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市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有228964户,按市政府制定的标准来判定有211662户属于稳固户,占92.4%,有17302户属于不稳固户,占7.6%。总体上看,成果巩固的基础比较牢靠。从区域上看,南部洛川、宜川、黄陵、富县、黄龙、甘泉等地稳固户比率都在96%以上,退耕户有基本农田和可靠的产业保证,基本上不会反弹。黄河沿岸15个乡镇,由于把退耕还林和产业开发、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有14个乡镇稳固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92%以上,白于山区20个乡镇,有11个乡镇达到92%以上。这种结果说明,全市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放松农田基建、产业开发,移民搬迁等综合配套措施,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奠定了基础。但是,不稳固的因素仍然存在。据普查统计,全市有17302个不稳固户,虽然占退耕户的比例仅为7.6%,但其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退耕面积比较大的北部县区一些乡镇。不稳固户比例在30%以上的有4个乡镇,在20%-30%的有5个乡镇,在12%-20%的有23个乡镇。此外,在稳固户中,也还有不稳固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有一定压力。
五是矿产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延安地矿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采取了一条列措施,强化管理,能矿企业加大了投入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体上得到了加强。但是,从发展趋势看,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张是不争的事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增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测算,全市每年因资源开发大约要破坏近1万亩退耕还林地。煤炭开采导致的山体开裂、滑坡问题也日益加重。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表植被的负面作用逐年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