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规划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榆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榆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5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的关键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中共榆林市委关于制定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

  一、“十五”回顾

  (一)“十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发展既快又好的时期。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到“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从占全省GDP的4.8%提高到8.7%,年均增长15.1%,比“九五”提高了5.4个百分点,综合实力由全省排名第七位提升到第五位,人均GDP达到9102元,从全省平均水平的52%提高到9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5%。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已全面超额完成。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0亿元,年均增长28%,是“九五”期间的3.2倍,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推进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建设。“两横两纵”公路主骨架和十条公路次骨架及“两横一纵”铁路路网初步形成,全市新建改建公路里程63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8公里,新增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32公里;建成了瑶镇、李家梁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等网络覆盖全市;一大批电源工程建成投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五年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极大缓解。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期间,全市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开发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人工种草保存面积673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645万只,枣园面积150万亩,薯类种植面积220万亩,“东枣、西薯、北种、南豆”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完成造林面积894.7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00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由“九五”末的20%提高到2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一大批能源化工项目陆续开工,煤炭、电力、油气、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现已形成年产1亿吨原煤、70亿立方米天然气、500万吨原油、80万吨甲醇、20万吨盐、15万吨聚氯乙烯的生产能力,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服务业稳步发展,劳务输出大幅度增加,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的18:45:37调整为9:62:29,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五”末,财政收入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8亿元,年均增长35.9%(同口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3505元,达到6100元,年均增长5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62元,达到1803元,年均增长148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6亿元,年均增长28%。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解决了43.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异地搬迁贫困人口5.13万人。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全市详规覆盖率达到45%,榆林城区达到80%,以世纪广场、凌霄广场为代表的市区建设十大工程已有七项全面建成,城市亮化、美化、绿化、供水、供热、供气等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由“九五”末的20%上升到28.5%,榆林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80%的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投资、财税、行政审批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35%提高到42%。“十五”期间,引进了鲁能、兖矿、正大、中铝、中盐、安格鲁、陶氏、壳牌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榆林资源开发,招商引资额达到148亿元,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14亿美元。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以来,全市的教育、体育、旅游、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普遍重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卫生保健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救助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事业得到全面重视,全市9个县区实现了“两基”达标,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0%和54%,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差距、城乡差距得到高度关注,全市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免征农业税,实现了农民零负担,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经过“十五”的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的黄金发展期。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进步加速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土地和能源紧缺化、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等趋势。特别是国际能源的紧缺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国家在能源产业上要“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扩大西电东送规模”、“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以及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把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使我市能源化工基地战略地位凸显,这些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自身发展看,“十五”期间形成的综合实力,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实施大开发、实现大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以及特色经济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文化、旅游等领域独特优势进一步显现。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人心思进,经济进步,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为“十一五”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低,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产薄弱,二产不强,三产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仍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尚有80.5万人处于低收入状态,扶贫任务十分艰巨;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人口问题严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利益与分配等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我市实际,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二、“十一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以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特色农牧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城镇化带动、信息化带动、科教兴榆和人才强市五大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消除瓶颈制约,突破体制障碍,妥善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开发与环境保护、南部与北部、近期与远期、中省与地方经济利益等方面重大关系,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市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地转变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模式。要实现过于依赖矿产资源开发向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要充分依托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发展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制定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流动两个途径,缩小区域和城乡经济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南北优势互补,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实施科技兴榆战略,更加重视发挥人的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注重民主法制建设,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体制,创新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统筹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抓好社会建设和管理,实现四个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生产总值力争突破8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比“十五”翻一番多;财政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000亿元左右。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初具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信息化水平与全省保持同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65:30。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煤气油盐等优势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降低20%左右,循环经济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20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城镇化速度保持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4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区域人均生活水平、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进一步趋于协调。

  ——社会和谐发展。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累计增加城镇就业10万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总数控制在365万以内。增加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人,新型农村医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化、舒适化。贫困人口继续减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铁路、公路、航空、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五年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7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00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城乡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主要河流及重点水库的水质恢复和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实现100%;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投资、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招商引资总额实际到位800亿元。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左右,人均超过1万美元,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战略目标,建成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桂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杭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南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大雪灾对发展与安全问题的启
    我国能源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