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

  第四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局部向全省依次展开的过程。要在广泛发动、深入调研、严格论证、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选取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资源消耗量较多、上下关联度较高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成效后,逐步推进,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产业结构。

  一、循环型农业发展重点

  (一)产业重点

  种植业。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全省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畜牧业。一是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农牧结合模式。主要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单位面积养殖规模,确保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能被农田吸收利用,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二是建立规模化养殖场零排放模式。通过对粪便、废水等废弃物的加工利用,确保不向环境排放任何废弃物。

  水产业。一是建立自净式水产养殖模式。主要针对设施渔业,通过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确保水体清洁卫生,循环使用。二是建立规模化适宜密度养殖模式。主要针对普通规模化池塘养殖,除尽量采用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外,根据品种特点将养殖密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

  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是建立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

  (二)区域重点

  苏南地区。以畜禽种苗产业、旅游农业、花卉苗木产业、设施农业、宜溧山区特种应时优质鲜果和茗茶、宁镇丘陵山区基于农牧结合的草食畜禽养殖业、循环型农产品加工业、高科技产业等为主导产业,重点抓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平原和太湖周边的规模养殖逐步向苏南丘陵山区和苏中、苏北转移。

  苏中地区。以循环型渔业、基于农牧结合的规模畜禽养殖业、循环型水生蔬菜、优质水稻、双低油菜和循环型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重点推广与精细农业相适应的优良品种和投入品减量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强以发展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动物加工废弃物的深度开发利用,加快农膜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和苏中油菜饼粕处理中心建设。

  苏北地区。以外向型无公害特色蔬菜产业及其配套加工业、优质果品及其加工业、优质稻麦产业、循环型水产规模养殖业、以牛羊和特禽为主的循环型畜禽养殖业、速生林及其农产品和食品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建设农林一体化生产基地、生态林纸一体化基地、滩地芦苇造纸一体工程。

  沿海滩涂及专属经济区。以虾蟹苗种的产业化及成体养殖、海水鱼、贝、藻类的无特定病原苗种规模化生产、文蛤与缢蛏等规模化养殖、近海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加工、紫菜、海带等藻类养殖与加工、沿海滩涂特色鱼类的规模化养殖、海淡水产品的贮运与深加工以及耐盐性植物的种植与产业化开发为主导产业。积极调整养殖与捕捞结构,开发浅海和滩涂资源,重点发展海水贝藻类的养殖与加工,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建设创汇渔业基地。

  (三)设施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苏南和沿江地区主要是加强对水体污染的控制和水体质量的改善。淮北高亢地区和宁镇丘陵山区主要是集流集水设施建设,确保需水季节水源充足。其他地区主要是建设防渗防漏工程,减少灌溉水浪费;加大农田林网建设,防止土地退化。

  信息网络及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加强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向国内外宣传循环农业建设的进展,介绍循环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关键技术,公布循环农业政策法规和农业生态环境检测报告等。加强对循环农业发展的监控与评估。

  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围绕循环农业发展,开发和集成相关技术,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投入品高效利用技术、无害化投入品开发技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节水农业技术等。

  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先导,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品牌、做强产业。培育循环农业基地县,形成规模和产业互补优势。

  二、循环型工业发展重点

  (一)产业重点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大力开展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组是推动江苏工业向生态工业系统演进的基础。

  化工行业。加快技术升级步伐,重点提高石油化工加工水平,提升合成材料技术层次,调优农药和化肥品种结构,拓展新型精细化工产品领域。着重提高石油炼制水平、开发清洁汽油生产技术;应用芳构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等深加工技术,提高石油的深度加工能力;推进石化制品、有机原料、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产业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

  纺织行业。引进和开发电子分色、制版、调色等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研究数码喷墨印花、无版印花、等离子、超声波、生物酶、微胶囊加工等高新技术,积极采用天然纤维的高速、高效前处理及后整理技术、推广应用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加快新型染化料和助剂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绿色纺织品”。

  造纸行业。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木浆应用比例,推进林纸一体化。充分利用国际技术和资本优势,发展以进口木浆为主的高档次纸品,促进以废纸为主要原料的中低档纸品的发展。

  冶金、建材行业。加大对冶金和建材行业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产业重组力度。坚决淘汰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小水泥和小冶炼等企业。冶金行业重点发展优质高效钢材、高精度铜铝板带箔、稀土金属及合金、纳米材料、永磁材料。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等绿色建材产品。

  机械装备行业。以汽车和关键机械设备制造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设计的研制和开发。重点建设环保型客车、轿车、特种专用车和数控机床、农业机械、工程建设机械、电站及输变电设备、机器基础元件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制造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知识产权的自主比例,加快淘汰落后设备。

  信息产业。重点围绕电子会议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推进区域同步信息交换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减少对实体物质的消耗。抓紧实施“数控化”工程,大力开发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加快建设中药现代化和高档服装面料关键技术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建立资源动态管理系统、技术集成信息系统、分销管理和客户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提升企业资金、物流和信息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环保产业。加快烟气脱硫技术设备、城市垃圾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设备、环境监测设备仪器的国产化进程,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成套能力。采用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新技术,改进和提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技术和产品档次。建立完善城市废水资源化体系等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二)企业重点

  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大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为循环型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推行清洁生产

  建设太湖流域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太湖流域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中、低费方案。纳入强制清洁生产审核范围的企业至少完成一轮审核,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率达8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负荷30%。

  建立“有毒物排放清单”制度。太湖流域和沿江地区重点企业开展“有毒物排放清单”试点工程,要求使用、产生有毒物质的重点企业定期报告处理、储存或处置的有毒废物清单,并制订有毒物质排放削减计划。

  建设重点行业企业的零排放试点工程。重点推动化工、冶金、建材和造纸等行业的“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

  2、强化环境管理

  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

  建立“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扶强扶优,逐步推行以包装等指定产品的“扩展的生产者责任”计划,形成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三)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作为发展循环型工业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工业生产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1、优化整合工业园区

  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管理,加强土地资源控制,建立入园企业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控制要求,制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优化调整全省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实施“退二进三”,加速城市工业企业向外围工业园区转移。按照国家级、省级和市镇级三级定位,整合提升全省工业园层次,避免盲目竞争和不合理的圈地行为。在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发展基础上,以配套互补,合作衔接为原则,突出特色产业和主导企业的发展,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合并或取消水平、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的工业园区。

  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要推进产业集聚耦合,培育产业群体竞争强势,建设成为规模化系列名牌产品和企业的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凝聚核心,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市镇级工业园区要紧密结合地方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化工、冶金和装备等基础产业的配套服务,壮大发展纺织、建筑和食品等产业,优先发展电子、材料和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发展物资回收、物流配送和废物消纳等循环型产业。

  2、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结合工业园区整合和特色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充分运用工业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建设集中治污和集中供热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园区内部以及园区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发展跨园区的信息与物流网络管理协调机构。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机械装备、化工、冶金、造纸和材料五大产业集群生态产业链。以电气机械及机器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主导,形成模具生产—零部件加工、回收拆解—功能型整机装备的设备制造业产业链;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主导,形成基础石化原料—绿色中间产品—精细与日用化工品的化工产业链;以特种钢为主导,形成废钢冶炼—普通钢材—特种钢材—金属制品—废钢回收的冶金产业链;以纸制品为主导,形成废纸加工—纸板—高档纸制品—废纸回收的造纸产业链;围绕新型建筑材料、稀土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形成集开发、生产、应用于一体,集可再生金属、非金属回收利用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于一体的新型材料产业链。

  (四)绿色产品研制与开发

  绿色材料制品。加大建材、化工、电子等行业绿色新材料制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新型合成纤维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电子陶瓷功能材料和有机氟材料,提升绿色材料制品的比重。提高散装水泥和新型墙材材料比率。以无毒无害材料为基础,拓展精细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可拆解循环产品。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可拆解循环利用设计和绿色制造,重点加强汽车、船舶、机床、工程机械、电子电器设备和农业机械等关键零部件的拆解与再利用的研发生产。

  节能节水型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灯具、双层玻璃及中空低辐射玻璃等制品,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加快节水型工业设备,生活器具,节水型滴灌设备和冷却设备的开发制造。

  环境无害型产品。重点开发各类耐久性好、污染排放低的汽车,提高柴油车在全省汽车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发展环保型柴油机。生产并推广使用以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城市公交汽车。

  功能替代型产品。加强行业间协作,大力发展“有形”功能替代型产品。积极促进零部件加工业与成品装配业、加工业与服务业、建材业与建筑业、服装业与纺织业等的紧密协作。重点发展钢铁对混凝土构件的替代,塑料对金属制品的替代,纸制品对金属的替代。

  三、循环型服务业发展重点

  (一)信息服务业

  完善资源共享技术,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降低信息噪声,实现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发挥信息服务业的替代作用,以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软件服务业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用系统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

  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心,加快信息技术向外辐射的力度和强度,构建南京信息服务中心和苏州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科技优势,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圈和信息应用提供商。加快培育信息咨询市场。建立和完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信息监控体系。

  (二)生态物流业

  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加强指导,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完善交通管理制度,提高配送效率。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包括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等。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

  优化物流中心建设的布局,积极发展南京物流中心、苏锡常物流中心、徐州物流中心,增强区域间物流能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

  (三)生态旅游业

  积极面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促进A级景区的发展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加强对重点生态旅游区的交通干线、航空线路建设规划的协调管理,有效控制旅游密度。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形成一批生态旅游点。

  优化生态旅游产业的生产力布局,积极参与我国长江东部旅游区建设。联合苏鲁豫皖等周边城市,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生态旅游区。积极发展环太湖、宁镇扬、东部沿海、徐宿淮生态旅游区和沿长江旅游带,加快建设南京、苏州、徐州、连云港生态旅游城市,进一步增强生态旅游供给能力。

  (四)环境服务业

  积极倡导功能经济,扶持租赁业和维护业,促进“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通过合理调整折旧政策、税收政策,发展租赁中介机构,强化监管和服务,推进租赁和维护业的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化学品租赁、装备租赁、产品维护以及环境认证和环境咨询等中介机构。

  培育企业集团,发展专业化的环境服务企业;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增强环境服务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推行外向型环境服务业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环境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打破行业垄断,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关法规管理制度,构建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风险投资机制,降低投资门槛,拓宽投资渠道,为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投融资体制保障。

  四、绿色消费建设重点

  (一)实施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收报废的办公用品。

  (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结合绿色社区的创建,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需求。倡导理性消费与清洁消费,引导人们正确购物和环境友好或环境保全地消费。选购净菜以及“非复合包装”的商品,减少消费过程废弃物的发生。增进反复利用意识,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加强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抵制“白色污染”,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加强垃圾的分类收集,将可循环利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分类放置。

  (三)规范绿色产品与绿色企业的认证与管理

  研究制订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推进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企业认证制度,建立与完善绿色企业与绿色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产品的检测和指导工作。开展“绿色诚信”,强化诚信制度和相关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四)研制、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与发展绿色产业,特别是再生资源产业,努力扩大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建立与完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节能、节水、无污染的产品以及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积极培育市场,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的份额。鼓励开设“绿色商店”、“绿色超市”,拓展绿色产品的营销渠道。积极推行净菜上市,实行“非复合包装”。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塑料制品。

  五、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循环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

  结合江苏工业发展战略,在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的前提下,积极稳步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煤燃烧技术,推进风能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清洁煤燃烧工程。积极配合工业园区的建设,实施集中供热,分阶段加速改造中小型锅炉,对10蒸吨/时以上锅炉进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改造。重点围绕燃煤电厂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生产、转换与输送效率。推进清洁煤燃烧技术,加大烟气脱硫实施力度,包括循环流化床炉内喷钙脱硫、石灰-石灰石烟气脱硫等。

  天然气发电工程。以“西气东输”为契机,积极推进天然气发电,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和电源结构。重点推进常州戚墅堰电厂和苏州望亭电厂的燃气工程及张家港和华能金陵燃气电厂建设。加速中小型锅炉燃气或电力对煤的替代。

  新能源建设工程。扶持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重点在沿海地区建设风能发电示范工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冶金和建材等行业中增加电力使用比重,减少炼焦煤的使用。推进企业节能和余热、余压、副产煤气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冶金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

  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引进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资源,建设天然气管道,不断提高城市管道煤气的普及率,推进液化石油气的管道化供应。改进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沼气。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改变单一的煤电结构,积极利用天然气发电。

  (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节水工程。将城市节水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管理,确保水的供求平衡。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改变城市消费观念,降低人均生活用水消费量。科学合理制定水价,利用经济杠杆节约用水。

  中水回用。提高农业中水灌溉面积,在人工草地、林场推广中水灌溉。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同时,增加企业中水利用比例,重点用于锅炉用水、原料水、产品处理、清洗用水、冷却、空调用水等。新建的居民小区,鼓励开发分质供水系统,分别向用户提供优质的生活饮用水和生活杂用水,并鼓励已建居民小区建设中水系统。大力推广市政设施中水回用系统,用于城市草地喷洒、景观及娱乐用水。

  (三)物质资源的循环与回用

  1、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

  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煤灰垃圾产生量。提高半成品供应量,鼓励净菜上市。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使用生活用品,少用一次性物品。建立垃圾的分类回收体系,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

  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与利用体系。合理分布设置大型分拣中心,对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加以细化分类、初步加工与打包,定向送往对口的综合利用企业。所有分拣中心都应与对口企业建立起科学、稳定的供销渠道。

  建立垃圾的加工生产体系。可回收废旧物资进入废旧物资循环系统,在企业进行再加工。有机垃圾直接送入堆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料,并回收垃圾填埋产生的甲烷等可燃气体。对有毒、有害废弃物实行强制性回收,送专门的处理机构加以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建立再生产品应用体系。积极培育再生原料及产品销售业,疏通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大型再生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再生产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2、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废纸的回收利用。健全废纸回收利用网络,成立股份制公司或联合体,开展废纸的收集与再利用。将废纸回收和社区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发挥社区力量,提高回收利用率。建立废纸回收特许经营系统,实现低成本、低风险和高速度扩张,扩大经营规模。采取上门收购、连锁店收购、电话预约收购、卡车收购和拖车收购等多元化模式。

  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的管理,运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解决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建立与现代大规模汽车生产相适应的汽车回收和拆解体系,并与浙江、上海等地形成网络。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建立报废零配件的处理、销售体系,适当提高报废汽车的收购价,遏制非法拆解企业。建立有效的零配件再生利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检验标准,对再生零配件进行分类处理。

  电子类产品的回收利用。产品制造商应承担起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大量废弃废旧家用电器、再商品化的义务,设计、制造易回收利用的产品。开展废家电回收利用、资源化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未来大量家电废弃问题。制定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有关规定,建立区域性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市场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体系。

  废旧塑料制品回收。通过价格和政策引导,对废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加强与上海的联合和合作,拓宽具有江苏特色的多元化塑料制品回收渠道。开辟利用废旧塑料生产井座、井盖及汽油等资源化途径,加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的分类指导,强化沪宁铁路沿线和省内主要交通干线废旧塑料制品的收集和管理。

  危险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电池、荧光灯、医疗垃圾等危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尽快出台全省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以废旧电池回收为起点,完善废旧电池的收集网络,建立废旧干电池处理厂,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示湿地之美
    中国湿地博物馆内的湿地与人类厅。  海南红树林湿地景观。…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