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气候大会渐远 碳税话题又起
发布日期:2010/12/30 13:21:30 作者:施智梁 刘… 出处:经济参考报
预期:国内短期内或难开征
近日,有媒体从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碳税征收方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下称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政府推出碳税有三个技术备选方案:或是放到环境保护税中;或将碳税引入消费税中;或把碳税纳入资源税中。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节能减排是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适时征收碳税,有利于推动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通过增加能源的使用成本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所以开征碳税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
然而,专家认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表明,当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目前,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源消耗势必会加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也会有较快的上升,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应属于“生存性排放”。
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对碳税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表示:我国碳税比较合适的推出时间是2012年前后;由于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所以适合采用定额税率形式;在税收的转移支付上,应利用碳税重点对节能环保行业和企业进行补贴。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有关研究报告对碳税的征收范围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根据碳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我国碳税的纳税人可以相应确定为: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财科所课题组建议,中国的碳税最终应该根据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的消耗量来征收。碳税在起步时,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税10元,征收年限可设定在2012年;到2020年,碳税的税率可提高到40元/吨。
而环保部规划院课题组则建议,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税20元,到2020年可以征收50元/吨。具体而言,煤炭(每吨)、石油(每吨)、天然气(每立方米)分别征收11、17、12元的碳税。国家发改委、财科所课题组的研究报告称,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从促进民生的角度出发,对于个人生活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暂不征税。
财科所碳税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傅志华研究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国碳税的定位要考虑国情,逐步提高税率;不考虑累进制税率,而是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即定额税率形式;由于考虑到节能减排的因素,不会效仿大多数国家对含碳比例较高的化石燃料征相对较低的税以保障耗能行业的竞争力。但是,在最初开征碳税时可能会采用相对较低的税率水平,然后再逐步提高。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开征时的阻力。
“为了保护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对受影响较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建立健全合理的税收减免与返还机制。但是,能源密集型行业享受税收优惠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如与国家签订一定标准的二氧化碳减排或提高能效的相关协议,作出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傅志华表示。
据接近财政部的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短期之内碳税还不会开征,“现在连是否新开一个独立税种都没有确定,此外还会面临一些行业和地方政府的阻力。”
“但有些部门希望尽快推出,如发改委气候司,这能让他们在气候谈判时更主动一些。”该人士说。
行业方面的阻碍可以想见,以能源行业为例,由于我国发电基本以煤电为主,碳税的实行会继续抬高电力企业的成本。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张粒子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实行碳税并不合适,碳税如果实行肯定会推高我国能源价格,“我们要充分重视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现在发达国家对本国经济都没底,在没有对碳税实行做详细准确评估的前提下,如果匆忙实行碳税,对经济的影响无法把握。”
张粒子分析了碳税实行的可操作性,“从能源价格承受力来讲,我国能源企业现在负债率已经很高,如果碳税加到发电环节,造成的成本增加只能靠国家财政补贴。而财政的钱来自纳税人,那么这种分配是否合理就值得商榷了。”
张粒子提出,如果从促进节能减排的角度,电价中可以加入可再生能源附加税或者在化石能源价格中加入消费税的形式来实现,“这个税率是可增可减的,调节余地大,而碳税一旦开征,调节的余地就太小了。”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碳税是个很好的手段,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可取。但同时表示,如果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弄清楚,贸然征收碳税是不可取的。
潘家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不少国家是为了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以瑞典为例,政府以其他名义征收百姓会表示反对。但现在我国中央财政很高,税负也很高,扩大税基显然不是目的。需要保证财政中性,即征收碳税就要减少其他税收,来保证不增加整体税负。”
潘家华表示,碳税应该是导向性的,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鼓励社会走向低碳。
“因此碳税应该是不以扩大税基为目的、导向性的、对社会不会有太大负面影响的、财政中性的税收。”潘家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