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林业碳汇:"光合作用"也赚钱
发布日期:2011/8/18 23:20:16 作者:朱丽 出处:科技日报
抵“碳税”仍是未知数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中国,通过购买碳汇的形式来对碳排放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一直在努力的工作。李怒云呼吁,虽然森林碳汇用于交易的市场价值得到关注,但森林生态服务的其它效益如释放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却是更重要的。
从2007年起,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就开始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造林,截至2011年6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获得了数百家企业和个人捐资4亿多元人民币,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市)实施碳汇造林项目近120万亩,仅来自国内外个人捐款“购买碳汇”的资金就达400多万元,29片个人捐资碳汇造林基地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区)。
目前,我国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因此这项公益性的事业要想形成更广泛的影响,远远不是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作用,还需要有明确的政策约束或引导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李怒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能够将企业获得的碳信用指标抵扣“碳税”。她告诉记者:“企业捐资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造林,可以看成是‘购买’到了经过计量、监测、审定、核查的碳信用指标。如果可以抵减未来的‘碳税’,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自愿减排、提前储存碳信用的行列,而且还能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
通俗地讲,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有人曾建议通过开征碳税来推进节能减排,但至今还没下文,抵扣“碳税”的建议仅仅是个美好的设想。
■延伸阅读
林业碳汇优势多
林业碳汇与工业减排相比,前者是开源,后者是节流。林业碳汇项目具有显著的优势:第一,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第二,成本比工业减排低;第三,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第四,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五,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第六,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第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
但同时,林业碳汇项目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存在因采伐、火灾、病虫害等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重新释放进入大气中的风险。
森林年龄偏低 吸收二氧化碳潜力巨大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期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森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大异质性。东南地区的林龄较低,平均林龄主要介于20年至30年。林龄大于120年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四川中部及新疆西北部地区。从全国范围看,森林的林龄主要介于10年至80年,其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85.4%,其中林龄在20年至40年之间的森林面积占35.3%。研究得出,我国森林植被“年龄”普遍偏低,以中国植被分布图上的全部森林为准,全国森林平均林龄为40.6年。
专家认为,森林年龄低是因为我国大规模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人为措施所致。而随着森林的生长发育,其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因为,森林的生长分为几个阶段,幼龄、中龄、成熟龄、过熟龄。幼龄、中龄的树木生长较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成熟龄和过熟龄的树木生长变慢,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放缓。
森林质量不高 碳汇功能较低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我国的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如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公顷的1/4;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31.8立方米,只有全球平均森林蓄积量110立方米的29%;林分结构也不尽合理,经营水平还不高,现有林中幼龄林比重较大,现有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只相当于其潜在碳储量的44.3%;此外,造林良种使用率仅为51%,与林业发达国家的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十二五”五项措施增碳汇
李怒云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通过五项措施增加碳汇。
一是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我国尚有6亿多亩宜林荒山荒地以及相当数量的边际性土地等可用于植树造林。“十二五”期间计划每年完成造林约600万公顷。
二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大力开展森林抚育,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十二五”期间每年拟完成森林抚育500多万公顷。
三是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森林碳排放。严格控制森林火灾、乱征占用林地以及滥砍乱伐,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源自森林、湿地等的碳排放。
四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加大对森林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和培育能源林资源。
五是多使用木材,增加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加强速丰林建设,多使用工业人工林的木材,提倡“以木代塑”“以木代钢”,增加木制林产品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