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臭氧治理带来的启示
[内容预览]
| 2021/12/13 9:28:03张伟豪 万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十四五”期间,如何针对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前体物 VOCs 和 NOx的精准调控,使臭氧治理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是我国环境空气质[阅读全文]
-
距地球最近一对超大质量黑洞现身
[内容预览]
| 2021/12/2 15:14:13科技日报柏林11月30日电 (记者李山)近日,在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的帮助下,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对超大质量黑洞。相关成果30日在线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 这对新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位于宝瓶座星系NGC 7727中,距离地球约8900万光年,是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对黑洞。此前,天文学家已经怀疑该星系是这两个黑洞的所在地,但尚未确认它们的存在,因为没有看[阅读全文]
-
《自然》:360万年前非洲化石足迹新发现一个未知人族物种
[内容预览]
| 2021/12/2 15:13:12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研究论文,科研人员重新分析非洲坦桑尼亚北部来托利(Laetoli)的化石足迹发现,在距今约360万年前,有不止一个人族物种曾用双足行走。 来托利的化石足迹有一组足印此前被认为属于现代人早期亲属,最新研究认为有另一组痕迹属于一个未确定的人族物种。这项新发现对直立行走的起源提供了新见解。 该论文称,20世纪70年代来[阅读全文]
-
UNDP:从头开始改变粮食体系
[内容预览]
| 2021/11/16 10:56:502021年10月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消息称,粮食体系的破坏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几十年来,不仅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使土壤退化,而且农业扩张也是全球80%原生栖息地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当前的农业和粮食体系也导致了不平等和饥饿。虽然我们有足够的粮食生产来养活地球人口,但由于粮食分配和获取的不平等,世界上10%的人口正在挨饿。这种情况不会好转:预计到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增长50[阅读全文]
-
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顺利闭幕
[内容预览]
| 2021/11/15 10:51:53本报记者牛秋鹏格拉斯哥报道 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顺利闭幕。经各方谈判,大会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开启了国际社会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 本次大会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会议,聚焦全球长期温控目标、资金、适应、《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透明度以及国家自主贡献共同时间框架等议题。 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始终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各项议题谈判磋商[阅读全文]
-
全球学者呼吁:走向区域和全球的碳中和之路
[内容预览]
| 2021/11/14 17:05:49人与自认和谐相处。(梁露焘 摄) 11月12日,备受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简称“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 记者从“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了解到,会议在继续UNFCCC缔约方气候变化应对谈判的同时,全球专家学者也通过边会等方式,就有关气候变化及应对的相关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工作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山大学[阅读全文]
-
碳市场制度设计成博弈焦点
[内容预览]
| 2021/11/10 16:54:45本报实习记者 吴欣羽 见习记者 于天昊 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官方表示已经持续一周多的缔约方大会进程相对平稳,且各方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也在不断上升,但是想要达成国际碳市场交易协议,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玛对此不无担忧,同时他也试图继续施加谈判压力,毕竟这项议题的讨论已持续了6年之久——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阅读全文]
-
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发布
[内容预览]
| 2021/11/8 17:28:1011月7日,在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主席朱利安·杨以及《交叉科学》主编斯蒂法诺·通扎尼共同发布“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本次发布的十个问题主要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发展目标,内容涉及生态、医疗、信息三大领域。 生态领域的问题是: 1. 如何建立以自然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实现[阅读全文]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成应对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21/11/3 20:26:59本报记者文雯 10月31日,英国格拉斯哥,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片布利屯语的“绿色的空地”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此举办。来自全球各国近两万名与会者,包括多国首脑将评估《巴黎协定》的实施成效,就下一阶段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和行动展开讨论。 人们普遍认为,COP26是阻止气候变化产生破坏性后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机会。人类的命运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局势:人类面临气候[阅读全文]
-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格拉斯哥开幕
[内容预览]
| 2021/11/1 15:03:20本报记者牛秋鹏格拉斯哥报道 当地时间10月31日,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开幕,按计划将持续至11月12日闭幕,约2.5万人受邀参加。 本次大会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等多个相关活动,将就《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及《公约》附属机构下的国家自主贡献、市场机制、适应、资金、技术、透明度、应对措施、能力建设、农业、航空航[阅读全文]
-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高级别
[内容预览]
| 2021/10/14 20:22:32本报记者张倩10月13日昆明报道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今日在云南昆明举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及云南省副省长王显刚出席发布会,介绍高级别会议和《昆明宣言》有关情况,并共同回答了媒体提问。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穆雷玛表示,《昆明宣言》集中反映了各方的政治意[阅读全文]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部长级预备会召开
[内容预览]
| 2021/10/8 15:17:16本报记者杜宣逸报道 9月30日至10月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部长级预备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各方围绕坚持《公约》原则和实施《巴黎协定》,就COP26预期成果,特别是《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以及资金、适应等关键议题展开讨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言。 中方表示,《巴黎协定》是各方经过艰苦努力达[阅读全文]
-
落实好《巴黎协定》, 各缔约方必须明确三个关键问题
[内容预览]
| 2021/9/30 22:21:42本报记者宋杨 马爱民,现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1998年起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多次参加中国政府出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会议和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工作。2009年起先后担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气候司综合处处长、国际谈判处处长。2015年加入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从事有关应对气候战略规划、全球气候治理、市场机制等方面政策研究和国际合作工作。 9月20日,第7[阅读全文]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期待开启新篇章
[内容预览]
| 2021/9/26 11:26:21陈晨 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9月10日在法国马赛落下帷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大会期间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旨在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流失现状,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分析人士指出,本届大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告诉国际社会哪些物种正受到威胁,物种灭绝速度等问题。国际社会期待,即将在中国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能[阅读全文]
-
全球气候治理的缺口有哪些?
[内容预览]
| 2021/9/17 16:00:49◆本报记者 童克难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直接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与保障。”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永平表示。 在孙永平看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引发全球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社会文明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格局。全球气候[阅读全文]
-
日本决定采用海底隧道方式排至近海
[内容预览]
| 2021/8/30 10:45:20本报记者 孙浩 据日本媒体近日报道,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公司)已经决定“通过海底隧道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至近海”。据称,采用这种排放方式的原因是:更容易让核污水在海洋中扩散。 已将核污水排海提上日程 记者梳理后发现,日本决定的核污水排海方式可以说早有预谋。中新网5月16日援引有关媒体报道,东电公司正在持续研究将核污水排海的具体方式。东电公司探讨的是直接从厂区港湾将核污水排[阅读全文]
-
欧洲多地遭遇极端天气 专家呼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21/8/21 17:39:49据新华社电 近日,欧洲多地遭遇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导致林火、洪水等灾害频发。专家认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欧洲各地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及强度不断增加,呼吁各方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问题。 仅8月以来,欧洲就有多国遭遇野火。自8月2日起,北马其顿已发生10多起山火,其政府8月5日宣布全国进入为期30天的紧急状态。保加利亚多地8月4日发生森林火灾。在阿尔巴尼亚,受热浪和干旱天气影响,目前这里至少有6处[阅读全文]
-
73%受访者认为地球已接近“临界点”
[内容预览]
| 2021/8/21 17:39:07本报记者张倩报道 8月17日,国际知名市场调研公司益普索—莫里与国际网络全球公共资源联盟(Global Commons Alliance)发布了一项面向G20国家民众的调查,聚焦G20国家民众对全球环境资源危机及政策转型的认知程度、态度倾向。 问卷覆盖G20中19个国家(除欧盟)的19735名民众,数据反映出各国普遍情况。整体来看,超过半数(58%)的受访者对全球公共资源的现状表示非常担忧或极其[阅读全文]
-
7月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月
[内容预览]
| 2021/8/21 17:38:15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7月。 这一机构数据显示,与20世纪的7月平均温度15.8摄氏度相比,2021年7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高出0.93摄氏度,超过2016年7月创下的纪录。今年7月,北半球地表温度也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超过了2012年的纪录。今年7月也是亚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 美[阅读全文]
-
《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最新报告发布引关注
[内容预览]
| 2021/8/15 18:50:51本报记者 张倩 如果点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官网日程,你会发现关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已经进入第六个评估周期。此时距离IPCC发布第六次综评估报告(IPCC AR6)只剩1年零1个月(2022年9月)。 在这个评估周期里,IPCC报告工作组还会发布其他3份报告,分别是《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