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土地资源短缺"向大海要地"? 莫忘国外经验教训

Eedu.org.cn 作者:耿海军    资讯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6

  海堤工程、跑道区清淤已完工,软基处理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计划总投资额达60亿元,备受关注的深圳机场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正在快速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一块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的陆地,将奇迹般地崛起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万顷碧波中。(《深圳特区报》5月4日)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少了,地价越来越贵了,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有的地方政府开始打起海洋的主意,向大海要地,一些沿海地区相继提出围海造地计划,围填海活动呈现出速度快、面积大、范围广的发展态势。

  对于深圳等地未来的大规模填海,如果仅从经济发展角度考量,乃是不得已而为之——陆地面积有限加上地价昂贵,要发展只能向大海要地、要GDP。但所谓事物有两面,一方面,填海围海有利于项目开发;另一方面,也可能破坏生态。

  据环保专家介绍,不合理的围海造地带来的生态负效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容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从而可能引发赤潮,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二是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增加了洪灾暴发几率。三是毁掉大批红树林,进而导致海岸国土侵蚀日益严重、台风暴潮损失加剧以及渔业损失等。四是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

  围海造地工程许多国家都有。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1945~1975年,日本政府填海造地1180平方公里。在获得巨大收益之时,大肆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一些海岸线上,大面积森林消失,小鱼小虾等生物绝迹,渔业由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比日本更典型的国家当属荷兰,他们围海造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四分之一的国土是从大海里“夺”过来的。虽然过去被公认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壮举,然而荷兰政府早已抛弃了“壮举”,积极推行自然政策计划,即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保护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并通过景观复原,将过去的湿地与水边连锁性复原,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

  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围出的陆地带还原?原因就是围海造地的后遗症不断出现,如圩田盐化、海岸侵蚀、物种减少……这些原因促使荷兰政府痛下决心,恢复湿地,努力探索经济与环境共存的新路。

  港湾是大自然千万年演化才形成的资源,沿海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在进行每一个填海工程前,都要作认真论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多问问自己:到2020年、2050年,我们的海岸线将是什么样子?除了经济增长率,我们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耿海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Tags: 土地资源,海洋,GDP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