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抗旱:博弈和出路

——透视黄河流域大旱
Eedu.org.cn 作者:胡少华 刘湍康 …    资讯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7
旱灾乃自然天象,无关吉凶。但应对旱灾得力,则可以减少损失;抗旱不力,遗祸就大。所谓既要天帮忙,更要人努力。
抗旱:博弈和出路
——透视黄河流域大旱
本站通讯员 胡少华 刘湍康 吕亚鹏
“活了59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旱的天!”
2月16日,在新乡市封丘县荆宫乡后桑园村,年近花甲的村民温绍葵拄着铁锹,无奈地对记者说。
放眼望去,原本返青的麦田一地枯黄,一缕缕匍匐的灰绿色面对持续的干旱,伶仃而无助。“如果再灌不上水,麦就收不上了。”
在河南洛阳,部分小麦已经干枯,油菜等作物大面积枯黄,少数作物甚至完全枯死。
在山西运城,一位老农抓起一把土壤想看看墒情,结果干燥的土粉从指缝里散漏殆尽。
黄委水文数据统计表明,从2008年11月份到2009年2月的3个多月中,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总计不足10毫米,局部地区连续100多天没有形成有效降水,小麦死苗率达到20%以上,受灾较重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5省受旱面积达1.1亿亩。
成立于2007年6月的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面临巨大挑战。1月6日,黄河防总发布黄河流域区域干旱蓝色预警。2月6日,黄河防总再次提高预警级别,发布黄河流域干旱红色预警,启动一级响应,举全河之力,共克时艰。肩负社会责任的黄河防总郑重承诺:决不让沿黄灌区一亩冬小麦因灌不上黄河水而受旱。
 
黄河水:救命水!保命水!
引黄灌区管理组织、农户们都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黄河水是保证当地农业发展的“命脉”。
 
面对肆虐的旱情,1月6日至2月16日,黄河防总数次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多方筹措水源,鼎力支援流域抗旱浇麦。2月10日下游封冻河段平稳开河后,小浪底下泄流量增至1000立方米每秒。
2月16日,记者在河南封丘曹岗村看到,衬砌的灌渠承载着汩汩的水流涌向麦田,干渠两边的麦田湿漉漉的,发黄的麦尖开始返青,迸发出绿油油的生机。
曹岗村的周凤杰告诉记者,渠里的水是引过来的黄河水,干渠高,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家家户户都是自流灌溉。村里总共有1000多亩地,从8日到10日用了两天半时间浇了一遍。他高兴地说:“俺家有3亩多地,一亩地三四十块钱,省钱、省时、省力,黄河水还很肥,浇一遍地能增产两成多!”
众所周知,黄河下游灌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黄河水的供给条件。大部分引黄灌区分为正常灌区和补源灌区,其中正常灌区灌溉主要为黄河水,补源灌区以抽取地下水灌溉为主,地下水补给依然是黄河水。旱情严重时期,黄河水缓解下游旱情的作用更加凸显。目前,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共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98处,总设计灌溉面积5369万亩。
    采访中,记者恰逢正在灌区实地调研的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2月9日至17日,该中心技术人员先后赴豫、鲁两省的人民胜利渠、赵口、三义寨、陈垓及位山等5个典型引黄灌区调研旱情。综合各项调查数据,技术人员显得更为自信:黄河水资源在抗旱中的确是“救命水”、“保命水”,在确保粮食安全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调研报告显示:在引黄条件较好的地区,小麦基本没有受到旱情的影响,旱灾主要发生在引黄灌区的下游以及无引水条件的地区。在旱灾面前,平时引不上水的地区迫切希望引到黄河水,以缓解当地旱情;在井灌区,由于持续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地下水位下降较快,当地管理部门希望尽快利用黄河水补源,防止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显然,引黄灌区管理组织、农户们都在传达着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引黄灌溉是保证当地农业发展的“命脉”。
 
易松懈的抗旱弦
与水灾、地震相比,旱灾往往来得没有那么急,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预防旱灾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2月16日,在兰考县城关镇北街村田地里,记者碰见正在引水浇地的村民周刚蛋。地里湿湿的,显然不久前刚浇过。
“黄河水早些天就引过来了,为什么不早些浇?”记者问。
周刚蛋说,农村有句俗语叫“干冬湿年”,一直想着等等会下场雪,结果天不遂人愿。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周刚蛋这样消极等待的农户不在少数。
“农民迟迟不愿浇麦,其实是在算经济账。”河务部门终于揭穿了“谜底”。
陪同采访的开封三义寨闸张处长说,平均灌溉1亩地的成本约15元,按照今年的天气形势,小麦最少需灌溉4次,每亩地需要60元左右。一些地下水位较低的井灌区和提灌区,灌溉成本每亩每次需要80元。而各级财政这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需要群众自筹资金抗旱。由于抗旱成本高,造成收益降低,影响了群众抗旱浇麦的积极性。另外,老百姓存在侥幸心理,想靠天吃饭。把眼前利益看得重,让他们买昂贵的电机、水泵、管子浇地不现实,更不用说还有油费、电费。
现实中,人们往往认为旱灾“不会死人”可以“捱”。这种侥幸心理使得一些地方抗旱手段单一,投入不足。殊不知“水来一条线,旱灾一大片”。事实上,相对于洪涝灾害,旱灾的影响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危害同样不容忽视。从长远看,干旱缺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远。
干旱问题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关注的热点之一。2003年11月在美国图森联合召开的干旱气候研讨会曾指出,出于对未来气候的考虑,尤其需要知道过去究竟有哪些时期气候干旱、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干旱事件和为什么发生等问题。
谈英武,这位曾担任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计的总工程师用“触目惊心”来描述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旱灾。他说,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内陆腹地,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陕西、甘肃、宁夏从公元582年至1990年的1409年间,10年9旱,20年一极旱,百年一毁灭性旱灾。1920年,陕、晋、豫、鲁、冀5省大旱,受灾人口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42~1943年大旱,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多万人。
和防洪相比,抗旱更像一个不受宠的孩子。曾有人做了形象的比喻:父母总是对体弱的孩子偏心,防洪抗旱也是如此。洪水一来,就会对人民生命构成威胁,而旱灾一到,无非是减产而已,挺一挺就能过去。国家财政有限,资金就只能先流向最紧迫的防洪工程。
“旱灾对我国的危胁很严重。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历年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170万公顷,粮食损失158亿公斤。黄河供水区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占了很大比例。旱灾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一是黄河水资源紧缺,一些年份和时段供给不足。二是一些地区没有水利设施和应急抗旱设施。三是缺乏无旱防旱、小旱防大旱意识,水源管理调度不够科学。”黄委水调局局长安新代道出个中缘由。
 
沉重的灌溉
在专家们看来,干旱并不一定导致旱灾。关键在于平时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2月17日,在杞县泥沟乡马集村,冯怀忠老汉双手捧着从远处井里牵过来的长塑料管,费力地向麦田喷水。见记者询问,他扔掉沉重的水管,指着井口不远处搭着简易塑料棚的人力车说:“我昨天晚上就在那儿睡着排队,这不,快中午了,终于轮到我浇了。”当记者问及浇水的情况时,冯老汉指着村头那排杨树林说:“你们看,那是原来的兰杞干渠,要是这个‘河’能解决就好了!”
冯老汉称作“河”的兰杞干渠是1958年挖成的。老人们回忆说,当年山东、河南、安徽三省20多万人一起挖,长二十多里地,一直通到商丘民权,同时能浇25万亩地。
冯老汉说:“那个时候浇地多方便啊!俺一个人能灌六七十亩地哩。自从上游把水截住后,黄河水就再也没流过来过,时间长了,渠也废了、淤了,现在都平了。”
“我们都希望兰杞干渠恢复了,要是那个‘河’通了,真是一件大好事!”
事实上,“有水难浇”的尴尬并不是个别现象。农田水利建设的“欠账”问题一直存在,只是今年旱情异常严峻,使得这个问题尤显突出。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指出: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
    业内人士提供了这样两组数据:1949年至1978年,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78年的7.3亿亩,增加了5亿亩(增幅超过200%)。同时,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在1978至2008年,农田灌溉面积从7.3亿亩增加到8.67亿亩,只增加了1.37亿亩(增幅19%)。同期只建设各类水库800多座(主要用于发电)。更致命的是,原来建好的灌溉系统和水库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疏于管理而出现严重荒废,导致灌溉能力大大减弱,没能充分发挥其涝季蓄水、旱季供水的功能。
带队到灌区调研的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会敏告诉记者,这次特大干旱给了我们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教训:有水的地方损失就小,没水的地方损失就大。如果发生连年干旱,这种状况将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他呼吁国家投入资金加强基本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弥补水利工程的各种欠账,为抵御今后旱涝灾害早做准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
 
白白流走的水
即使在抗旱应急情况下,灌溉水利用率仍显不高。
 
2月15日,在开封县杜良乡崔楼村,记者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田地里溢满了水,麦苗几乎被淹没。地头的沟里面也存满了水,水头“哗哗”地流到了公路上。当问及村民怎么用这么多水浇地时,他们说:“我们这里用黄河水很方便,浇地从来都是这样。”
按理说,越是旱情紧急,越是要节约利用、高效利用水资源。目前上游地区的春播还未发始,中下游地区还要进行第二轮春灌。4月中旬将是全河的又一个用水高峰,各河段的用水形势会异常紧张。
谈到这个问题,张会敏的脸上写满了忧虑。“我们所调研的灌区大部分农田的畦块面积较大,灌水方式多为大水漫灌,且受地面不平整和农民节水意识不强的影响,灌溉后的地表积水层较厚。即使在抗旱应急情况下,灌溉也并没有实现科学管理。”
    “干旱发生之后,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水源不足,特别是一些灌区中部和末端的水源问题更加突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指出。
黄委水调局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6。我国单方水的生产能力只有0.85公斤左右,远低于2公斤以上的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农业灌溉浪费的水量相当于3~4条黄河的天然年径流总量。
此次旱情的重灾区在河南,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第13督导组组长的河南黄河河务局局长牛玉国认为:目前的灌溉体系中存在诸多不配套。自流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没有进行,造成水资源浪费;田间配水设施建设不完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田间工程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建设施管理不到位。
 
抗旱突围:向左?向右?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过这场特大旱灾,我们也要很好地反思一下,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不可否认,大旱突袭,沿黄各级政府、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全力抗旱保苗,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有专家警告,这种“紧急集合”式的措施极其耗费成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抗旱“质”的问题。随着北方冬麦区普降雨雪,旱情大为缓解,我们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
农村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重建轻管,重用轻护”,“重水电、轻水利”等问题非常突出。“是该解决的时候了!”采访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官员、专家,都强烈地表达着这一愿望。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问题引起了足够重视并正在得到解决。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河南,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农田水利体系。在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5亿元的基础上,将追加在沿黄河灌区投资2.84亿元,在平原井灌区投资7.8亿元,在河、库灌区投资2.27亿元,力争还清河南水利建设欠账,完善抗击旱涝灾害的水利设施。
一些水利专家针对黄河资源性缺水的现状,也开出了“药方”:应着眼于抗御干旱和连年枯水的特大旱灾,及早采取工程措施。
根据新一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核算: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已由原来的580亿立方米减少为535亿立方米。“将来还可能进一步减少”。从事黄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的专家张新海告诉记者。“河川径流量逐年呈减少态势,干旱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未来大旱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
“应尽快上马古贤水利枢纽。”2月16日,黄河设计公司总经理张金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河中游缺乏大型调控工程。如果古贤水利枢纽建成,将携手万家寨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形成黄河中下游水沙调控体系,既可防御黄河中游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又具备多年的水资源调控能力。
谈英武则认为,从长远考虑,解决黄河缺水的有效途径是跨流域调水,应积极推进为黄河增补水资源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西线调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水资源保障的重大基础设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黄河流域和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惠及民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严重的旱情是一个推力,易于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这也许是推进西线工程的机遇。”
针对旱灾暴露出的细节问题,业内人士实际上已开始“亡羊补牢”。
“我们要以这次抗旱为契机,加强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旱灾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增强预案的针对性。要根据不同旱情、不同需水,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制订相应的抗旱调度措施,使抗旱预案更加科学和可操作。”黄委水调局局局长安新代说。
黄委水文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春青则呼吁,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覆盖黄河流域的旱情监测及抗旱信息处理系统。对土壤墒情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快速、准确地捕捉旱情分布及其演变信息,加强旱情的预测和预报,科学地评估旱灾损失和抗旱效益,使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记者还获悉,最近,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条例》从旱灾预防、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抗旱减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明晰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明确了不同等级旱灾发生时的抗旱措施,规范了水量调度,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是一种硬性的约束,好的机制体制一旦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就能充分减少危机应对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法律还是一种长效机制,要想让危机应对管理成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法律必不可少。”一位长期从事抗旱研究的专家这样解读。
反思才能前瞻,前瞻才能未雨绸缪。只有真正做到遵循自然规律,走科学发展道路,人类才能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