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国公布首个减灾白皮书 有望启动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

Eedu.org.cn 作者:郭鑫 李云路 魏…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1

    新华社记者 郭鑫 李云路 魏武

    中国于5月11日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公布了其首个关于减灾工作的白皮书,重申其在预防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持续作出的努力。

    在就白皮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还透露,中国有望在近些年内启动一个能够覆盖地震多发地区的实验性的地震预警系统。

    这部名为《中国的减灾行动》的白皮书全文约1.6万字,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在提高自然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和减灾能力方面采取的措施。去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关于地震能否准确预测,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害,成为震后中国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中国地震局震灾防御司副司长杜玮就有望启动的实验性的地震预警系统指出,尽管这一系统可以期望获取预警的时间可能是非常短暂的,但它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损失非常有意义。

    杜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验性”主要是指这种预警系统建立起来后,可能还不能马上做到对于每一次地震都提供出有效果的、对公众避震和紧急防范都起到直接作用的预警信息,可能会有一个运行、实验、完善的过程。

    《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在构建立体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方面,中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所谓灾害的立体监测体系,主要是天、空、地,加上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监测、地理观测和海洋观测来实现,这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解释说。

    中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监测预报体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整体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汶川地震的发生让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白皮书说,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固定测震台站937个,流动台1000多个,实现了三级以上地震的准实时监测;建立地震前兆观测固定台点1300个,各类前兆流动观测网4000余个测点。

    “中国在汶川地震后对地震的立体监测更加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杜玮说,一方面更多地利用了国内外现有的空间对地观测资源,特别是国内包括北斗卫星系统和减灾环境小卫星等资源,开展相关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筹划专门发射一些能够观测与地震发生可能有关联的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参数的专门观测卫星。

    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利用四口深钻在龙门山断裂带部署比较深的地下深井观测。目前这一工程已经获得了重要的进展,为研究地震机制和捕捉余震信息获取了丰富的实物样本。杜玮表示,中国地震局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重要科学工程,它进一步丰富了地震立体观测的能力。

    但杜玮也强调,关于地震预警的研究和探索,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经历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在中国,早期预警工作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也在小范围内做过一些实验性的技术系统,但是离实用化应用还有一点距离。

    白皮书还特别强调,从2009年起,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据悉,目前四川省重灾区需要重建的校舍逾4500所,首批国定39个重灾县的2811所学校将在今年完成恢复重建的目标。

    邹铭还透露,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救灾条例的起草。“目前这个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向社会公示。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救灾方面的法规条例。”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