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专家:挽救长江特有鱼类必须制止水电过度开发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7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同时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多年以来,由于蓄洪垦殖、环境污染、过度捕捞、航运等建设,长江鱼类资源面临威胁。在长江水系中,上游的鱼类种类尤其丰富,中国特有种比例明显高于中游和下游。

  今天,长江开发的重心已经从三峡滚动上溯到金沙江江段及上游支流,开发规模之大、水坝之高、梯级之密集,举世罕见。在关注、研究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和参与水电项目环评的公众评议的过程中,我们一再听到水生生物保护专家发出警示:水电过度开发的叠加效应将会摧毁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密集区的流水生境,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产生无可挽回的重大影响。

  长江上游梯级开发如火如荼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2003年10月编制的《金沙江干流综合规划报告》中推荐的梯级开发方案,金沙江水电开发由19个梯级组成,其中中下游河段的金安桥、观音岩、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6个梯级为近期工程。

  而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金沙江中下游规划兴建梯级电站数量被增加到12座,装机总容量为5858万千瓦。其中雅砻江口至宜宾下游河段规划按4级开发,即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而奔子栏至雅砻江口的金沙江中游计划开发一库八级,即上虎跳峡水库、两家人、梨园、阿海、龙开口、金安桥、鲁地拉、观音岩。

  截至2008年底,金沙江中游的金安桥电站,以及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电站和向家坝电站,均已开工建设。据悉,目前中下游多座水电站都在加紧前期准备,准备在今明两年中集中上马。

  在金沙江开发启动前后,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梯级开发也已经大规模启动。其中岷江干流都江堰以上的上游河段,已规划了10个梯级电站,中下游还规划了7个梯级;大渡河干流规划为22级梯级,后又增加下游的沙湾、安谷两级,共为24级;雅砻江干流,总共规划了21个梯级;乌江干流规划了12级梯级水电站;嘉陵江干流规划了17个梯级枢纽。

  在干流大搞全江“渠化”的开发规划以外,这些河流的各级支流,也已形成“密如繁星”的梯级开发态势。仅以主要支流为例:金沙江流域的岗曲河、普渡河、牛栏江、横江、白水江等共有56个梯级;乌江流域的芙蓉江有10个梯级,猫跳河有6级;嘉陵江流域的涪江干流31级,涪江上游火溪河4级,涪江上游虎牙河3级;渠江上游巴河5级;岷江流域的马边河9级,青衣江18级,杂谷脑河1库8级,黑水河2库5级;在大渡河流域,瓦斯沟1库7级,梭磨河8级,小金川17级,田湾河2库4级,南桠河7级,官料河7级.;在雅砻江流域,九龙河6级,木里河1库6级。

  梯级开发有利于发电效益的最大化,但如此密集的开发,梯级水库的形成与运行形成的叠加效应将远大于单一电站兴建的影响。如果这些梯级开发全部实施,将会对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尤其是珍稀、特有鱼类产生难以挽回的重大影响。

  水电开发一再压迫特有鱼类的生存空间

  长江流域的鱼类纯淡水种类达到338种,接近全国淡水鱼总数的1/3;同时长江流域鱼类中特有种有162种,中国特有种有265种,占中国鱼类特有种总数的60.36%。

  长江上游江段存在着许多特有种,也就是为我国所独有、长期适应于长江上游水体生态条件的特有鱼类。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数量还很多,其中许多曾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有较大比例,而80年代后,很多种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逐渐失去渔业价值,种质资源急剧减少。1989年,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彻底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其在长江上游绝迹。

  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专家称,三峡工程将使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约占上游特有种数40%。而由于栖息地面积缩小约1/4,其种群数量势必相应减少。

  为有效地保护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减轻因三峡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三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在长江上游泸州至宜宾新市镇建立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泸州市人民政府和宜宾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分别建立了长江泸州段泸州市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宜宾段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该保护区升格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就在国家级保护区设立的当年,水电开发已经开始按计划向上游的金沙江江段滚动,而规划中的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大坝,竟都位于保护区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明确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而高161米的向家坝大坝恰恰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高278米的溪洛渡大坝则距保护区核心区上游边界不过两公里,两座水电站建成后几乎首尾相接,直接导致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保护区的核心区成为库区,完全丧失流水生境,白鲟90%的产卵场被淹没,达氏鲟50%的产卵场被淹没,圆口铜鱼因生境严重破碎化,完成生活史困难。

  为了给金沙江水电开发让路,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国家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请示下发了《关于金沙江一期工程与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办函2000249号),要求国家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开展工程对保护区的有关影响及工程和保护区替代方案研究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03年2月将《关于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请示》(川府20033号)上报国务院审批。2004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上报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南海水电站:危及最后的避难所?

  在水电开发如火如荼的状况下,作为诸多重点保护鱼类以及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栖息地,多位鱼类专家将这片保护区看作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主要、最重要和最后的庇护所。

  然而,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才不过三年,水电开发再次尾随而至。相关方面提出,依据1990年形成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干流三峡之上、向家坝之下,应当修建小南海、朱杨溪、石硼等大型电站。其中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论证阶段。作为当地电网的骨干电源,小南海坝顶高程海拔206.5米,预选坝址位于重庆市珞璜镇下游1.5公里处,处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实验区。

  由于侵犯自然保护区范围,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函2008210号的要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部领导关于助推小南海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的指示精神”,农业部于2009年2月17日至18日组织专家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专题报告》)进行了论证。

  此次论证会上,专家组指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缓解三峡和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资源影响的补救措施,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指出小南海江段是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近年来每年有约150亿尾(粒)鱼类的苗(卵)通过该水域;而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将会对水生生物资源以及保护区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此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在研究了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的影响后,曾给出更加严峻的预测:小南海和其它梯级电站开发的累积效应将会严重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水域环境,对栖息的珍稀特有鱼类造成毁灭性影响。

  环保部专家经研究认为,拟建小南海大坝将成为一道巨大的物理屏障,直接截断大坝上下游江段的连续性,阻碍了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小南海工程淹没区涉及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不但将导致多种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和栖息地大量丧失,同时淹没区内的流水生境将变成水库静水环境,坝址下游江段的水情水势也会发生巨大变化,流量从季节性变化变为由人工调节的无规律性变化,大坝泄洪也将直接改变下游部分江段水流的流速、流量、水温、水质等一系列指标,对该区域的生境造成显著影响。若小南海、朱杨溪、石硼3个梯级电站建成,长江干流中的核心区和实验区将不复存在,仅剩41.9公里缓冲区。库区将合计淹没30处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及集中分布点,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将几乎丧失和破坏。

  然而,根据公开报道,在这个项目的论证会上,专家组仅仅模糊地提出: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规,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显然,这是暗示保护区范围必须再次调整。但是,保护区调整不调整,已经陷入两难。如果不调整,在几度鲸吞蚕食之下,保护区的功能几乎无法维持;如果要调整,放眼长江上游,在广大的区域内,干流、支流几乎都规划了密集的梯级水坝,纵然有心调整保护区,又该向何处去呢?

  如此退无可退的局面,绝不仅仅在小南海水电站的决策中出现,金沙江下游4级大坝、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以及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乌江、嘉陵江干支流的密集开发,无不碰到这样的问题。20年来,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推到三峡,从三峡推到溪洛渡,从溪洛渡又推到小南海,如今小南海又要建,可能会推到岷江,近来又传来消息,岷江下游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也在考虑建一至两个梯级……

  面对被电站规划和建设撕扯得支离破碎的鱼类栖息地,相关专家绞尽脑汁,力图在每一个水坝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做出补救措施。但这一个个看起来头头是道的补救方案,是否真的能挽救被推向绝境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呢? 

  补救措施多不可行

  近期公布的阿海、观音岩等长江上游干流电站的《环评报告》简本,让公众有机会可以了解环评中确认的潜在环境影响,特别是对专家们提出的补救措施有所了解。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环保组织就阿海和观音岩两座水坝的《环评报告》简本及对公众疑问的答复中提出的保护措施咨询了有关专家。多位专家认为,鉴于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的密集开发状况,《环评报告简本》提到的就地保护、增殖放流,以及捕捞过坝等措施,都难以有效保护鱼类种群。

  比如增殖放流,多位专家同样认为在建库造成鱼类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放流的意义已经失去,难以让物种延续下去。在阿海《环评报告》简本及水电公司给公众的相关答复中提出“增殖放流鱼类适宜的生境在金沙江中游河段是有的,主要是落实如何权衡干流与支流开发与保护这一关键点。只要真正做到支流规划、开发服从干流的规划、开发,增殖放流鱼类的适宜生境是有保障的。”以上结论并无相应的论证支撑,且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方案,把措施建立在一个还未进行的设想上,显然无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威胁。

  同时,多位专家提到还有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这点也为金沙江水电建设的论证文件所承认。

  但在公开回应公众疑问时,开发部门却笼统地提出“只要得到建设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投入足够的时间、经费和研究力量,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一科学研究中来,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技术是可以实现技术成熟过关的”,这种建立在一个未经检验的假设前提下的提法,对于已如箭在弦上的开发项目的鱼类保护来说,也是难以成立和令人信服的。

  与三峡、溪洛渡、阿海等水坝不同,小南海水电站环评报告将仿生态通道过鱼设施的建设作为其主要补救措施。在小南海《专题报告》论证会上,专家组特别指出,过鱼设施建设须经严谨的论证和科学试验。其实,对于鱼道是否能有效减少水坝对鱼类的影响依然存在争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认为,修建鱼道不是长江流域鱼类保护有效手段,因为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多数适应于激流环境,大坝修建形成水库的静水环境对它们是不适应的,特别是进行梯级开发时,急流生境丧失殆尽,对这些鱼类的保护问题不是修建鱼道就能够解决的。

  同时,曹院士认为修建过鱼设施不能解决大坝上下鱼类基因交流的问题,因为它只能供鱼上溯,不能诱鱼下行;同时许多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鱼卵和初孵仔鱼在漂流过程中发育,通常要漂流400公里至500公里才能主动游泳,这些鱼在水库中是不能进行繁殖的,不能繁殖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而对于一些适应于激流环境并且多为摄食底栖生物的特有鱼类,因适宜的生境已完全消失而在水库中绝迹,它们是无法通过水库上下交流的。 

  生境消失是致命损害

  从环评报告和之后开展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过程可以看出,水电开发的最大影响,是峡谷急流生境的消失,这对众多生活在这一水域中的鱼类,特别是那些必须在流水中繁殖的鱼类将是十分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以观音岩水电站为例,其《环评报告简本》确认,“观音岩水电站库区江段在水库蓄水前主要是峡谷急流生境,它不仅是一些土著鱼类生活的环境,更是多种在急流中产卵鱼类的产卵场。蓄水后,原急流险滩将被淹没,库区变为缓流水域,很多鱼类的产卵场将消失。”

  专家学者们进一步指出,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影响需从梯级开发的累积影响来看,因为这些梯级开发全部实施,金沙江等河流的生境类型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它所导致的叠加效应将远大于单一电站兴建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梯级水库运行调度不光直接影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同时虎跳峡梯级水库还有可能影响青藏川西高原鱼区裂腹鱼属的种类。

  以观音岩为例,其《环评报告简本》显示,观音岩水电站将破坏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生境:“如果不考虑观音岩以上的梯级,这些种类将逐渐向干流库尾上游或进入各入库支流产卵繁殖。特别对于产漂流性卵鱼类,由于流速变缓,来自库尾以上干流、支流产卵场的部分卵苗将沉入库底,孵化率、仔鱼存活率将显著降低,这些鱼类的资源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考虑干流梯级开发,那么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将不能完成生活史,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些鱼类将很快在该水域消失。”

  挽救长江特有鱼类必须制止水电过度开发

  为了避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陷入绝境,我们呼吁采取紧急措施,综合平衡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制止水电过度开发,保护珍稀特有鱼类。具体建议如下:

  一、开展细致的鱼类资源调查,避免在家底不清的状况下盲目规划和决策

  多位专家指出,根据阿海《环评报告简本》所述,阿海评价区所在的中游河段共计有154种鱼类、特有鱼类有54种,而现场调查过程中,只采集到16种鱼类;而观音岩《环评报告简本》据历史文献和调查认定金沙江中游江段有160种鱼类,约90种适合在观音岩库区及其坝下邻近地区江段生活,而从《环评报告简本》仅显示有鱼类40种。这些调查与历史统计结果差异过大,环境现状调查可能存在缺陷。而基于这种有缺陷的环境现状调查和不清晰的描述的基础上做出的环境评价结论可信程度,以及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均存在问题。

  二、加强珍稀特有鱼类驯养繁殖的基础性研究,在相关技术成熟前不宜将其作为主要补救措施

  由于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习性还了解有限,其人工繁殖技术未成功或不成熟。政府主管部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建设单位和科研单位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经费和研究力量,实现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成熟。我们希望能够暂缓开发,待对这些鱼类的生态习性以及河流的自然生态状况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并有比较成熟的保护技术,包括人工驯养繁殖技术、苗种、成鱼和亲鱼培育技术,再考虑实施水电开发。

  三、严格实施适度开发,为珍稀特有鱼类留下最后的生存空间

  鱼类专家指出,试图在天然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主要依赖人工措施保存天然鱼类的种群结构和资源量,这不符合物种保护的基本原则。最好的物种保护原则就是栖息地保护,而依赖人工措施保存大批量的、失去栖息地环境的鱼类物种,在世界范围内既无先例,也无综合、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等方案,目前,以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范围都是不可行的。

  在阿海水电站的论证过程中,参与环评的专家提出,为了协调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国际上水电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流域水能资源,而不是将一个流域100%的可开发水能资源都进行梯级开发;在两个电站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流水生境对减缓流域开发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对梯级开发所产生的叠加效应予以高度关注。

  我们希望决策层认真考虑这一建议,即应当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流域水能资源,在电站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流水生境,以切实缓解水电开发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本地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衰亡。

  鉴于两处正在论证的坝址对鱼类保护的特殊重要性,我们特此提出建议:

  1.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今天乃至未来长江上游多种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避难所,我们希望决策层能够统筹权衡开发和保护,否决经济效益有限而环境影响巨大的小南海、朱杨溪、石硼电站项目。

  2.观音岩处于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的最下一个梯级,多位鱼类专家认为该江段对维系圆口铜鱼等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的种群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这样的地位得到重视,希望各方在一库八级梯级开发环境保护需要的背景下,考虑观音岩电站零坝方案,即放弃该梯级和它下面地方政府计划的两个较小梯级,以便为圆口铜鱼等物种保存生境。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中国物种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解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易生、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云南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