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看绿
有“钱江源头第一村”之称的浙江开化县齐溪镇秧田村,全村96户330人,90%以上的村民从事“农家乐”,两年累计接待游客5.3万余人。秧田村的变化正是浙江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缩影。
生态经济
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强调。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浙江实施了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着力形成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方式。
走进嘉兴港区化工园区,令人耳目一新。一条长达7000米的封闭管道廊,把园区内23家化工企业连接成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去年进驻园区的化工企业已达23家,化工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96.1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0%。
嘉兴港区环保局副局长谢永华介绍,产值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给环境带来污染:2009年度园区新增COD削减量为41.61吨,削减率为4.13%;二氧化硫消排放总量为3153.76吨,削减率为3.63%。
作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浙江通过打造一条条“生态产业链”,使全省一座座“化工园”变身为“生态园”。目前,浙江已有70%左右的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完成生态化改造,共有3393家企业完成了一轮清洁生产审核,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企业产值达到220亿元。从今年开始,浙江又启动了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10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环境
质量保持领先
地处浙江中部的金华市,是国内开展生态建筑研究最早的城市之一。生态建筑在改变传统城市建筑模式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城市绿化量。目前,全市绿化达标单位达到60.7%以上,绿化达标和园林式居住小区占全市居住小区的69.8%。
以立体绿化、无害化处理、循环用水、节能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公厕,成为金华一景。金华市园林管理处书记徐国雄说:“厕所反映了小到一户人家、大至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
从浙江全省来看,大气环境、水环境持续改善,土壤环境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平原绿化面积稳步提高,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不断优化,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取得了积极成效。2009年,浙江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增加到500多家,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4%,能耗水平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比例达72%,应用率达77%;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87立方米;土地资源利用居全国领先水平。
为保护青山绿水这份家底,2005年至2009年,浙江省级财政安排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累计超过100多亿元。截至去年底,浙江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数据表明,浙江生态环境状况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生态文化
文明理念和精神支撑
一面绿色的旗帜,高高飘扬起来。7月21日上午,浙江省绿色生态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暨“情系钱塘·绿满浙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在杭州举行。
目前,浙江省共有各类青少年绿色环保社团近400个,志愿者12万余名。近几年每年都有5000余支实践团队、30多万名大中专学生奔赴各地,开展以生态环保等为重点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浙江各地,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加强。全省每年安排一批生态文化研究项目,形成一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建设生态文化载体,让更多的人置身其中,陶冶性情。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充分发挥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如今,浙江拥有一个国家级生态县、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个省级生态县(市、区)、13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体制机制
探索中趋于完善
政绩考核体系如同“指挥棒”和“风向标”,不同的政绩考核体系,就会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身为临海市河头镇党委书记的谢平一,今年以来对乡镇分类考核制度的感受太深了。他说:“河头是个农业镇,生态资源好。现在注重生态考核,我们将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向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上。”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浙江在淡化GDP考核同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考核,每年年初,省政府分别与全省11市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按照《浙江省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及奖励办法》和考核评分标准进行严格考评。
“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按照这个原则,浙江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投融资体制和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在浙江,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制度正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与朝阳“争风夺彩” 实践首战 振奋开端 爱心学校“观”世博 探访龙门古镇 倡导生态文明 培育海洋核心竞争力 引领浙江经济新的腾飞 绿色至上 “低碳”理念,支撑青岛港腾飞 从哥本哈根到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从贵阳到崛起中的“生态城” 绿色发展 我们在行动 汉斯·道维勒:减少碳足迹 建立生态机制 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科学与技术论坛举行 “2010贵阳共识”发布倡议减少“碳足迹”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